蓝澜
一座藏在老宅里的博物馆
匠心博物馆坐落于云和县城西路的一座清代古民居中,外墙不显眼,门口也没有华丽的标牌。推门而入,却别有洞天。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青瓦黛墙间流淌着岁月的温度。
这是一座由民间发起、持续开放的传统工艺展览馆。展馆依托原有建筑格局,将展区自然嵌入中堂、厢房与耳房之中,保留了老屋原貌,也形成了亲切流畅的参观动线。院落虽不大,却藏着两千余件展品,涵盖民俗家具、木雕器物、文房印石、书画陶瓷与纸质文书等多种门类。正是这些展品,让人得以看见云和木制工艺的发展轨迹,也看见了“中国木制玩具城”背后的生活真实。
近年来,云和县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展陈规划与布展施工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匠心博物馆也作为本地文化空间的一部分,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展示和分享着云和人的工艺记忆与生活美学。
它并不宏大,也不喧哗,但它始终在——作为一座老屋,也作为一段文化的安放处。
一个人的收藏,一座县城的记忆
馆主何尚清,早年从事木制玩具行业,退休后逐渐将兴趣转向传统工艺的收藏与研究。他的收藏并不以“贵重”为标准,而是更在意每件器物背后是否藏着一段具体的生活痕迹。紫砂壶、砚台、佛像、黄花梨笔筒……许多物品并非来自拍卖场,而是从各地的街头巷尾、老屋旧坊一点点收来。
他不止收藏这些物件,也收藏关于它们的故事。每一件藏品,他都尽可能地写下注解,甚至题上一首诗,标记它的来源与意义。展厅中展出的“青瓷狂草笔洗”,釉色温润,内壁刻有宋微宗草书体《千字文》节选,细看之下,还能见微观层面的开片肌理。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展陈节奏本身。馆内空间没有过度设计,保留老宅原貌。木柱木窗、石地板、红宫灯,斑驳得刚刚好。展品分布在各个房间,散着看,不赶路。你可以在一扇雕花门旁停下,看一方砚台,也可以站在一张老木桌前,读一段藏品说明。
走进匠心博物馆,就像走进一个有人生活过的文化空间。不是空旷的展厅,不是流水线式的展柜,而是一步一件、移步换景——在雕花窗下看到一尊老佛像;在斑驳老墙边瞥见一方紫砂壶;在木架上翻到一只带着裂纹的青釉笔洗,字迹依然清晰。
这里没有语音导览,也没有喧闹人群,但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语气”。从民国漆盒到明代笔筒,从老座钟到青瓷大盘,从木工工具到文房小器……种类丰富,却不乱;风格各异,却很静。
匠心博物馆是一座私人创办的展馆,但它的气质更像是一位老人用几十年时间慢慢打磨的一封信,写给这座县城,也写给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何尚清最终决定将这些私人收藏向公众开放,不为盈利,只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些老物件、听见这些旧故事”。他没有喊过“传承”这个词,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种真正的保存与温柔的坚持。
一家人的接力,一段匠心的延续
何尚清对“木头”的情感,并不是偶然的。他的父亲何寿祯,是云和木制玩具产业的开创者之一。1970年代初,正是他带着云和的第一批样品前往上海,争取到了外贸订单,也带回了“木玩”这门手艺的机会。从那时起,木头便不再只是建房造物的材料,而成为了云和人走向世界的起点。
何尚清也曾是木玩行业的亲历者,但在退休后,他选择了另一种与木头相处的方式:不再是制造,而是保存。他花了数十年时间,一点点把散落在乡间的器物收集起来,用手抄、题诗、整理展签的方式,为它们“留一个位置”。
而当他离开后,这份“安放器物”的心愿,并没有被打断。
如今,匠心博物馆依旧开放着。照看这间老屋的,是他的女儿。她在博物馆后院开了一家名叫“和园里”的咖啡馆,咖啡馆不大,但几乎成为了这座博物馆最稳定的日常支点。她一边做经营,一边打理着空间里的灯光、温度与秩序。
没有口号、也没有接棒的仪式。但这间老屋还在,馆里的器物还在,有人来喝咖啡,有人走进展厅,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