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口述沈家门渔港历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沈家门百年老街中大街追忆
  口述:赵学敏 傅方达

  整理:翁盈昌

  采访时间:2019年12月28日

  采访地点:沈家门街道办事处

  采访对象简介:

  赵学敏:男,现年87岁,普陀区文化馆退休干部。他出生在教场,从小在西大社区长大,对中大街记忆犹新。

  傅方达:现年85岁,中共党员。曾任舟山地区水产供销公司大干冷库办公室主任,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退休干部。小时候住在沈家门海口,其父亲曾在中大街开过店,对旧时中大街情况比较熟悉。

  引子

  “东西两横塘,大街一直上”,说的是中大街两翼是东横塘和西横塘。据《沈家门镇志》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定海知县缪燧发银,筑东横塘(司湾塘),长255丈。又先后筑西横塘长190丈、墩头塘长783丈、小茶湾塘、大茶湾塘、中沙潭(头)塘及荷叶湾塘长240丈。从此,沈家门渔港岸线相连,阻挡潮水于塘外,塘内平地大幅度扩展。到民国十二年(1923),沈家门东大街、中大街、泰来街、大道头、泥道头等区域内的商业兴盛。沈家门形成了以中大街为主的经济中枢,不但繁荣了中大街,也带动了整个沈家门,是沈家门活水码头代名词。

  中大街原称大街,在沈家门街道(镇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滨港路,北接北安路,长327米,北端宽12米,南端宽9.6米。北端117米为石块铺设,南端210米为混凝土路面。原路面狭窄,1981年拓宽,南端为主要商业区,北端为居民住宅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两侧自南至北主要建筑,东有海外海饭店、普陀食品公司、百货公司、保险公司、海天楼酒家等,西侧有普陀五金公司大楼、医药公司大楼、中国银行沈家门支行大楼及原缪家塘拆建居民住宅大楼等。现在街道没有变,而店面换了不少。

  百年老街,汇通天下。中大街是沈家门的一面镜子,她代表着当年沈家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中大街也是中大人心中的精神堡垒,与居民生活唇齿相依、休戚与共。

  吉祥如意纳四海——忙碌的大道头

  “卖——水嗬,水——卖水嗬……”卖水小舢板,从大道头启航,一边摇着橹,穿梭于柯鱼船之间,一边放开喉咙拖长了声音高喊,喊叫声冲破早晨的宁静,荡漾在渔港的上空,宣示新的一天开始。

  比卖水小舢板更早的是拖虾船——丈夫摇橹,妻子拉网,他俩配合默契,从东到西一遍又一遍耕耘渔港,收获生活。

  “让开,让开……”三道楫篷“绿眉毛”横冲直撞从前方驶来,大有把拖虾船当枕头的态势。

  每逢冷空气到来,沈家门渔港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渔船。有小钓船、小白底、红头对、花头对、大捕船、“沙飞船”、大钓船……所有港内渔船、运输船、摆渡船,多数从大道头进出,大道头是水陆交通要道。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大道头,就没有中大街。

  大道头位于沈家门街道西岸,北通中大街。所谓道头,实际是埠头,用石条砌筑,四五米宽,几十米长,一头在岸上,一头延伸到海底,道头尽头有一凉亭,是渔民上下船必经之地、避雨挡风的地方,也是旅客候船的场所。

  往返沈家门至鲁家峙的小舢舨客渡船,用铁钩子钩在石条缝里,像吸奶小猪一样,停泊在道头两旁,等待顾客上船。

  “侬靠边点,咋好长期占着泊位?你们赶老鸭的,必须让我们卖鲜货的。”装卸鱼货的小舢舨霸道地抢占道头,忙忙碌碌地卸鱼……稍大渔船不能靠埠头,起卸鱼货、物资还得用跳板。

  大道头两边有很多收购鱼的鱼行。分别有公大鱼行、万成鱼行、衡顺鱼行、恒泰鱼行、益成鱼行、源利鱼行、益成鱼行、协和鱼行、协大鱼行、源鱼行、景兴鱼行、升泰鱼行……

  大道头鱼行房子很特别,靠近港边的房子十分简陋,一半搭在港里——用松树打桩,好像云南少数民族吊脚楼那样,从地板缝里能看到脚下的海水,能听到“吭当吭当”响声,尤其是风暴天,潮水好像要迈上来似的,初次进入“吊脚楼”令人害怕。

  鱼汛季节,风头拢洋,大道头摆满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任凭来自全国各地的买主,挑选。毫不夸张地说,当年大道头海鲜是全国最新鲜的,其他地方无法与大道头比“卖鲜货,吃新鲜”了,大道头名符其实是活水码头代名词。

  鱼行收购鱼货有两种形式,一是渔民直接投售,另一种是通过冰鲜船从洋地里收购来的鱼货,从大道头搬运到鱼行,沿街鱼货任凭来自全国各地的行  卖,也让小商小摊批发,还让顾客零售。

  鱼行收购鱼货时,压秤压价,从中渔利。渔民投售100斤鱼,作88斤计算,称八八扣;结算时,每百元按95元结帐,称“九五元帐”;付款时,一般第一次付30%,此后短则3月,长则6月,陆续付给。由于物价上涨,渔民吃亏甚大。

  个别鱼栈在结算帐目时,谎称蚀本,或确因倾轧、倒闭,便顺势赖掉所欠鱼款。民国24年(1935)春汛,镇上(现为街道)确有一家鱼栈宣布倒闭,使百余对渔船投售鱼款无着,渔民欲哭无泪。后经有关部门仲裁,以40%清帐,渔民损失甚重。

  位于中大街包括大道头的鱼行、鱼栈,除经营外,还向渔民“放行头”。所谓“放行头”,就是见渔民(渔船)出海资金短缺,便以预放出海资本,赊售船具、网具、绳索等渔需物资形式,介入生产领域,与渔民结成一特殊生产关系,俗称“放行头”。鱼栈预放渔船出海资金、物资,所捕鱼类,需卖出贷鱼栈,价格听凭鱼行、鱼栈定夺。

  生意兴隆人如波——繁华的中大街

  上世纪40年代末,大街是沈家门商业代名词。

  一条街道的繁华主要在于商业繁荣,人流量大,旧时中大街,原本就是一条颇具特色的繁华大街,两旁开满店铺,有南货店、百货店、杂货店、烟杂店、山杂店、蔬菜店、酱油店、水作店、文具店、席子店、照相店、米店、肉店、布店等等,还有菜馆、客栈,更多的是鱼行。

  在中大街,最大的鱼行叫王万泰,经营水产品流通、鱼货加工和供应部分渔需物资。它不但有“绿眉毛”冰鲜船,陆上还有为收购服务的大晒场、冰厂。王万泰大晒场地处现在的海滨影剧院,占地面积约六七百平方米,前面临新街,背面靠东河。四周用竹篱笆围起来,南北方各有一道篱笆门,平时进出以北门为主,南门多数时间以关为多。大晒场北边有一间草厂(即草屋)作仓库用。大晒场以晒黄鱼鲞、乌贼鲞为主,有时也晒别的鱼鲞。

  “一路南腔北调人,满目虾蟹鱼螺景。”风暴天,几千艘渔船拢洋,捕鱼人涌进中大街,向鱼行交易鱼货,几十家鱼行向渔民讨价还价……中大街像一面镜子,充分体现沈家门“鱼兴则兴、鱼衰则衰”景象。

  “多收了三五斗”之后,渔民喉咙胖了,可谓“老公抛头锚,老婆穿旗袍。”说着南腔北调,

  挨肩擦背,熙熙攘攘走进中大街,进布店扯布、进南货店买桂圆荔技、进百货店买衣食住行各类商品、进酱油店买食盐、进饭店喝老酒、进照相店拍照相、进戏馆看戏文……中大街热闹程度几乎可与上海南京路相媲美。反映的是渔业丰收后,渔民购买力很旺盛。

  渔船拢洋,整条大街“满目虾蟹鱼螺景状”。

  “透骨新鲜的小大捕张网货到了,快来卖哎……” 近洋作业船为了别(赶)中饭或晚饭,分秒必争,占据有利摊位,摆开旗鱼、豆腐鱼、拖虾、糯米虾……一只只鱼箩,买主“嗖”一下围拢来,挑选下酒下饭。

  华灯初上,农历七月半夜里,中大街整条街热闹异常。商家请来和尚、念盘,设坛诵经,礼佛拜忏,遍施饮食,以超度水陆一切亡灵,普济六道四生,听说这是搞水陆道场,是针对海上事故多,为渔民保平安的一种佛事。

  水陆道场一般持续七昼夜,法会时道场要悬挂佛教系统的诸神和道教系统的神灵,分内坛和外坛,内坛献供施法,外坛供佛诵经。

  七天中,施主每天都要斋僧,无论内坛外坛,每天都有不同的佛事活动,内容极其复杂繁琐。我记得,街的中央设高桌,各家商店门口摆“地摊”,街的两旁,挂反手草绳,草绳里夹着用红黄兰白多种颜色裁剪的冥衣。

  阿拉一班顽童蹿上蹿落看热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个三层楼高、里面用毛竹做骨架,外面用纸糊的“鬼王”,它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生得铁面虬鬓,相貌奇异,是神话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神。因为是夜间拜鬼,父母不让我们小孩出门。然而,阿拉吃好夜饭,没等大人开口,早已像箭离弓弦一般,飞得无影无踪了。

  农历七月半,民间称“鬼节”。传说“鬼王”是捉鬼大王,主要职责是专司伏鬼、护佑各路百姓家宅平安,能满足下界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所以,中大街商家合众塑造介高大“鬼王”,旨在辟邪除灾,敬请“鬼王”沟通天地人三界,奔走于人鬼神之间,为渔民带来福祉,让渔家生意兴隆。

  最后一夜开塔,唱的是“目连救母”,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含义消灾辟邪,保全海上渔民平安。

  最后步骤,大众到大道头放水灯,祈求海不扬波,渔业丰收,生意兴隆,一生平安……

  财源滚滚金银多——善良的中大人

  勤劳勇敢、诚实善良、大方包容中大人,海纳百川,为容乃大。

  “谁救救我的命!谁救救我的命……我的钱包不见了,里面是我一年的工钱呀,家里等我回家过年呀!”一个后生渔民从大道头三步一拜从南往北沿中大街一路跪拜。只见他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头上冒出汗来,仿佛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完完全全被懵住了,“哪个好心人拾到了还还我呀!”

  “请问,这位后生,侬丢的钞票是多少?侬要说对了,我还给你……”失主“卟嗵”一声跪在卖菜老板面前,不断地磕头:“谢谢救命恩人,谢谢救命恩人。”

  原来,这位后生是外地来沈家门捕鱼的,他收了老板发的全年工钱,准备趁船回家过年,全家等着他采办年货、给孩子增替新衣,还得给父母治病、修理破屋……可一不小心把钱丢了。

  幸亏被街上卖菜老板傅阿根拾到,如数归还,解了失主燃眉之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周围老百姓无不投以敬佩目光赞扬傅阿根:“你不贪私,解人之危,良心好足了。今后,你有子孙饭吃了。”

  有偶无独。“请问小朋友,是谁拾到过一张外国钞票?” 一个和尚师父风风火火急促奔过来,“这张外国钞票是一位外国香客叫我来沈家门买下饭的,不知怎么,我把钱丢了。赔钱是小事,寺里还等着办斋饭呢,失去对外国香客信用可是大事。”

  “师父,是这张钞票吗?是我刚在这里捡到的。”一位街上玩耍的小朋友边说,边递上外国钞票,还给失主。和尚师父十分感激这名拾金不昧的小朋友,他双手合十,保佑一生平安。

  中大街上有拾金不昧的,也有骗子骗钱的。

  “师傅,侬给我打两副项链,两副手链,两枚金戒指。重量和式样由你把关,我不懂。”一位身着大帽、长衫的有钱人,把一只小皮箱放到银楼柜台上,大大方方对银楼老板说,这次我去上海赚到了很多钱,化点钱给咱俩个打扮打扮。银楼老板打量一下这对夫妻后,眼盯着皮箱,三角鼠眼转得的溜溜转,暗想:这位肯定是大老板,不得怠慢这位财神爷。

  柜台内,银楼老板聚精会神地加工金项链。柜台外,一男一妇谈笑风生,亲密无暇。

  “老板,您试戴一下,满意不满意,如果不行可以再修改。”过了一会儿,银楼老板边说,边帮老板戴上金项链、金手链、金戒指。老板举手让旁边“老婆”参谋参谋:“你说行不?你说行就行。” 女人妖声妖气:“这下变成上海大亨了。”说得三人哈哈大笑。

  “老板,你给她再加一副金耳环,你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有的是钱。”

  旁边“老婆”高兴得撒起娇来,银楼老板更是笑得合不拢口,干活特别轻松。

  “老板,女的金货也做好了,请您过目。” 银楼老板不见柜台外男人就问:“老板呢?”

  “他上厕所了,请稍等。”柜台外女人轻描淡写地回答。

  银楼老板一等再等,仍不见男顾客回来,心有点急了。“你急什么,钱箱还在这里呢。”柜台外女人妖声妖气地说,“皇帝不急,你太监急什么。”

  又过了好长时间,这个男人还是没回来,银楼老板就气冲冲打开皮箱,一看傻了眼。原来皮箱内一捆捆钞票,中间裹的全是假钞。银楼老板恶凶凶地拉住女人前襟说:“你是他的妻子,你来付钱。”“谁是他的老婆呀,他花钱让我帮他演戏。”老板气得怒发冲冠,三天三夜饭不思,觉不困,“哎,这次被人骗得亏大了。”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听说,这个骗子后来被捉牢了。告诫人们:不劳而获没好下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界
   第04版:口述沈家门渔港历史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今日普陀口述沈家门渔港历史04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2020-04-21 2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