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小将们在簇新的田径场上,肆意奔跑,挥洒激情。带球过人,成功破门,胜利一方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据了解,这座“独树一帜”的田径场是沈小拆扩建工程的一部分,于2019年5月完工;同年9月,沈小全新亮相。
“此次工程历时1年左右,包括拆除几幢老房子,新建两幢教学楼和一幢办公楼、停车库。”区教育局财务基建科相关负责人说,这次拆扩建工程尽可能在有限空间内,确保师生有更优的工作学习环境。
温馨如家的教室、精致典雅的景观小品、融洽共生的新老校舍……沈小美丽蜕变的背后,折射出我区对提升教育服务质量的执着追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9年,教育服务提升工程被列入我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这一年,一项项工程紧密上马,一项项工作全面铺开,精准“点穴”薄弱环节,让师生感到“由内而外”的幸福感。
硬件设施是教育服务质量最直观的体现。受地理位置的制约,我区不少学校都遭遇面积小,无法“伸展腿脚”的窘境。加之不乏“上了年纪”的基础设施,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
针对这些“拖后腿”的硬件问题,我区想方设法一一攻破。
脚下土地不够用,那就向上“讨”空间,“螺蛳壳里做道场”。沈小拆扩建工程中,学校原有的田径场被改造为停车库,田径场被“搬”到了车库顶,并在四周加装了护栏。硬件设施老旧老化,就针对性地拆除或改造。沈小校园中几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屋被拆除了,代之以崭新的仿古建筑;桃花中心学校田径场铺上了崭新的塑胶跑道,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跑步时脚底打滑了;平阳浦幼儿园校舍被装扮一新,喜迎孩子们入园来。
校园环境“亮堂”了,课堂里也更“明亮”。随着“雪亮工程”的完工,我区各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普惠性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室里都换上了新的照明灯。
据了解,新灯“学名”为“3基色荧光灯”。比起传统的荧光灯,它的优势不仅在于灯光更亮、更柔和,而且更节电。沈小五(2)班学生黄煦言说:“新灯的灯光更亮,黑板上的字我能看得更清楚了。”
“现在‘小近视眼’越来越多,除了遗传的原因,也受到环境的影响。”负责该工程的区教育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去年暑假期间,我区安排专项资金180多万元,更换全区543间教室里的照明灯。
实施教育服务提升工程,需要软硬件双管齐下。如果把硬件设施的改善,比作教育服务提升工程的血与肉,那么不断优化的教育服务,即是这项工程的灵魂。
自2018年春季启动的课后校内托管服务“四点钟课堂”,“圈粉”无数。目前已实现全区小学、公立幼儿园全覆盖。
下午4时20分左右,随着放学铃声响起,普陀小学一些学生背着书包陆续离校,但依然有不少学生留在学校。
在一千零一夜图书馆,十来名二年级学生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听《凿壁偷光》的故事。在图书馆另一侧,不少学生正在认真做作业。老师不时走到学生身边检查作业情况或纠正他们的坐姿。
“四点钟课堂”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处“精神家园”,一个“成长驿站”,有效填补了学生放学后的“监管空档”,让家长的“操心事”变成“暖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