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岭位于普陀区东港街道南岙村与展茅街道干施岙村交界处。
为何称塔岭,塔岭之上有塔吗?以前这里的老百姓只知道这是一条普普通通山岭,虽有口碑流传,却完全不知道详情。
2016年,东港街道塔岭下村吴姓氏族修缮族谱,为了获得祖宗迁徙繁衍及家族兴衰的背景资料,或者吴姓人物的记载,我们从舟山市博物馆找到了一本清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关于塔之说法,古籍中有文字记载,“塔山县东五十里……”可见,现在的塔岭古代称“塔山”。
塔山西边是鼎梁尖山,两山相交形成的山岭,像一幅巨大的屏障,挡住了北面吹来的冷湿气流,为塔岭下带来舒适的人居和耕作环境以及充沛的水利资源;塔岭向南逶迤而下山脉状如一只大畚箕,是一块风水宝地。
古代,塔岭山头有石塔、峰火台、塔岭登(墩)庙、凉亭。
塔岭登(墩)有凉亭,是专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塔岭上有古凉亭,东西是窗洞,南北穿透,四个檐角上翘,内有长条石凳,可供行人休息,不知是哪朝哪代修建。过去没有公共汽车,办事只能步行,特别是挑担人,爬上石弹子铺就的长长山岭,往往会上气不接下气,汗湿脊背,在凉亭的石凳上坐一坐,吹吹凉风,稍作休息,非常舒服。
小时候,我们家住塔岭下村的小孩经常被大人差遣去大使岙舅舅家,或是茅洋的姨娘家,或者到大展街里卖文旦桃子等,来回二三十里地,要翻越塔岭而过,都会在凉亭上休息,凉亭是供行路人避雨或休息的亭子。
晨鼓暮钟的古刹塔岭登(墩)庙,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此庙背靠舟山本岛第二高峰——鼎梁尖(282米)(《展茅镇志》称顶梁尖),背山面东,顺势而建,又居于山岭之上,从下往上看很是雄伟。
庙宇虽不大,但从下往上看还是很雄伟的。庙门及厢房一体五间,中间为穿堂,穿堂两旁分列怒目圆睁手持法器的“四大金刚”;穿过穿堂就是台阶,长长的台阶,约有二、三十级,中间设有平台作为缓冲;天井左右摆着两尊大香炉,四周弥漫着黑紫色的香雾;盖有黄色琉璃瓦的大殿五间,供奉的菩萨现已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夏天的晚上,参加庙里的一个活动,跟着母亲来这里,一直到天亮才回家。
鼎梁尖山顶有烽火台,能与邵岙岗的烽火台相呼应,遇到倭寇来犯就会点起烽火报警。
所谓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这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当年,村民烧饭用柴草,所以把山头都砍得光禿禿的。上山路好走,塔岭下村民见到过已倒塌的峰火台,现成为历史遗迹。
1975年夏季,我与同学得一闲日,曾登上过山顶。山下是热浪滾滾,夏日炎炎,但山顶却是凉风习习,“高处不胜寒”。如今,古烽火台已经倒塌,变成了屋子大小见方的一堆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