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人们用面粉作为糕点主原料这一构思,稍晚于用米粉,但是并没有阻碍其在民间的快速演化与发展。加之早就有油炸食品的先例,前文提到的“寒具”这种糕点早早即应运而生。

相传,隋代的洛阳城有一名叫刘睿的郎中,曾用面粉和食用油创新制作出了一种名为“天龙”的油炸糕点。据多部史志记载,南宋时期,由于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父子,因此民间有人将面团切段、拉伸成两长条,分别比喻秦桧夫妇,将其黏合在一起,投入沸腾的油锅,以解心头之恨。这种当时被唤为“油炸桧”的油炸糕点后来就成为了我们熟知的“油条”。

不过,油条在不同地方也有着不同叫法。比如,广州地区依旧沿用了“油炸桧”的叫法,称其为“油炸鬼”,潮汕地区也称其为“油炸果”。北方地区还有称为“麻叶”、““馃子”的。我们浙江地区则将其形象地称为“天罗(丝瓜)筋”,源于其外表像极了晒干剥去表皮后留下的丝瓜筋。

挚爱甜食的江浙沪闽一带,自然不会放过改造油条的机会。于是,清末民初,福建地区出现了一种别名为“甜油条”的油炸糕点。这种糕点外观呈现“心形”,形似马蹄,所以被人称为“马蹄酥”。也有人认为其长得像马的耳朵,将其称为“马耳”的,其制作工序并不简单:在面粉里加入适量的水、白糖、揉搓成面团,将面粉分成两块,均擀成椭圆状面皮。再取面粉、白糖、黑芝麻和适量的水,推成薄薄一层椭圆且薄的面皮。这三层面皮堆叠在一起时,将薄的那层放中间,用刀将三层面皮组成的“面团”切成一个小方块,投入油锅。这种糕点入锅油炸后,色泽金黄、口味香甜,当地人将其搭配豆浆、花生汤或者面线糊作为早餐,一直是一种风尚。

与福建相邻的浙江、上海地区,有着与“马耳”极为相似又有些许不同的“糖糕”这种油炸糕点。因为没有相关资料作为佐证,笔者很难定论两者之间到底是传承关系还是同时出现的“俩兄弟”。笔者的一位好友认为,福建地区的“马耳”形状相较于宁波、上海以及我们舟山地区的“糖糕”更小,按照食品一般都会经历“由小变大”的演化过程推断,且舟山地区很多食品都深受福建闽派饮食影响,因此其更倾向于前者,即“由闽入浙”的传承关系,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罢了,或许两地之间的油炸糕点互有影响,也说不定。

另有“糖糕”起源于河北地区的一种外表浑圆像是“南瓜饼”、也被称为“糖糕”的油炸糕点一说,然而该地距离“江浙沪”地区较远,两种糖糕只能算作同为油炸糕点,其余方面很难“沾亲带故”。况且,只要是有加入白糖或者红糖的甜味糕点,都会被人们称为“糖糕”,不能说明同名的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丽水市青田县也有一种被叫做“糖糕”的糕点,其更像是被蒸熟后的发糕、炊糕一类。

2024-03-29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41867.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