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化石,确定猪这个物种早在四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之后,一众学者认为,国人开始驯化野猪并圈养大约是在距今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能查到人们最早食用猪肉的文字典籍是先秦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提到:“执豕(即猪)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寥寥数语描绘的是当时人们宰猪吃喝的场景。
然而,夏商周三代,由于生产力有限,猪肉的普及率较低,普通百姓很少能吃到这种肉食。依据《礼记》的记载,直到周代,除了天子可以食用牛、羊、猪这“三牲”,能吃到猪肉的也就是士大夫了。春秋时期的典籍《国语》描述在越国(今浙江省一带)为了鼓励生育,增加人口,奖励猪肉给生了女儿的家庭,足见彼时猪肉的珍贵。
战国时期至秦代,由“耕战”这种模式的推广,牛与马在农业生产和军事意义上作用凸显,导致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降。两汉时期,社会较为安稳,民间有人将饲养家猪作为职业谋生,使得其养殖量一度能够与养的养殖量“分庭抗礼”。然而这样的态势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混乱的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量涌入,食用牛羊肉的风俗影响到了中原地区乃至江南地区,民间养猪规模随之迅速塌缩。
胡风盛行的唐代,羊肉的风靡程度依旧超过猪肉。由于唐代禁止屠宰作为“稼穑之资(种植与收割的工具)”的牛,猪肉再次有了与羊肉“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
北宋的贵族沿袭了唐人热衷食用羊肉这一特性。著名诗人苏轼曾在诗作《猪肉颂》提到,当时被贵族边缘化的猪肉甚至达到了“价贱如泥土”的程度。也正因为价格低廉,反倒助推猪肉成为了普罗大众的“心头好”。记录北宋首都开封城见闻的典籍《东京梦华录》里提到“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南熏门)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开封城每日的猪肉宰杀能够达到上万头的量级,可见当时消费量之大。
苏轼还研究出了“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猪肉“小火慢炖”法,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美食“东坡肉”的诞生。论起如何食用猪肉最为养生健康方面,作为老饕的苏轼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其认为“五日一见花猪(即小猪)肉”的饮食节律为最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苏轼自己却做不到这一点,嗜食猪肉的他,往往“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谓率性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