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暗的深海中,鮟鱇鱼进化出了一套特殊的捕猎方式。晚清博物家方旭在所著的《虫荟》就提到过鮟鱇鱼会在饥饿的时候钻入石穴,“于鼻内吐一红线,如小蚯蚓,以饵小鱼。众小鱼争食之,皆为所吞”。事实上,鮟鱇鱼的鱼鼻并没有“红线”,其头顶长有“鱼竿”状的鳍棘,末端有着“钓饵”般的穗状皮瓣(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之为“拟饵”),“钓饵”下方正对着巨口。有些鮟鱇鱼的“钓饵”中,腺细胞还能分泌出一种称为“光素”的化学物质,在光速酶的催化作用下,“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就会闪烁光芒,微弱的光芒能吸引有趋光特性的小鱼靠近自己。灵活转动的双眼同时也紧盯着“钓饵”前的变化,等到小鱼靠近,其随即张口吞食。由于鮟鱇鱼的嘴里长有两排向内倒伏的尖锐牙齿,小鱼一旦被咬住就难以挣脱。这种捕猎方式大大弥补了鮟鱇鱼游速不够快的缺点,保证了其进食成功率。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看到鮟鱇鱼身周聚集了许多小鱼,并不清楚这是一种“诱捕”觅食手段,误认为是大鱼带着幼鱼嬉戏,还给鮟鱇鱼取了一个别称:“老婆鱼”。
具备这种诱捕功能只有雌性鮟鱇鱼。天生不具备“拟饵”能力的雄性鮟鱇鱼为了存活下来,体型只能进化得非常微小。经研究,一条雌性鮟鱇鱼的体长可以达到1到1.2米,而雄性鮟鱇鱼只有8到16厘米。雄性鮟鱇鱼在出生后就会循着光亮或者气味找到雌性鮟鱇鱼,咬住对方的鳃盖,甚至将自己皮肤组织与血管都与对方连接、融合在一起,完全依赖对方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最后,雄性鮟鱇鱼的大部分器官都自然退化,只剩下精巢组织继续发育,彻底化作其配偶的一部分“器官”。这种生物界中鲜少存在的生存方式,一度导致研究人员误认为鮟鱇鱼是雌雄同体的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