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花样繁多的别名

鮟鱇鱼之所以长得扁平丑陋,尖锐的牙齿外露像是“地包天”一般,主要源于其身处深海。人类已知的鮟鱇鱼种类达到250多种,这些鮟鱇鱼分布在不同的深海区域,承受着巨大的海水压力。为了有效避免自己被海水压力压扁,鮟鱇鱼不得不得进化成独特且怪异的形态。暗沉的外表色泽能够帮助其潜藏在光线昏暗的深海中,以免其他海洋生物的攻击。这样看来,看过去憨憨的鮟鱇鱼是极其懂得“适者生存”这个道理的。

阅典籍可以发现其学名“鮟鱇鱼”出现至今顶多也就三百年时间。那么,以前的人们是怎么“称呼”它的呢?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如何命名这种奇怪鱼类,着实费尽了心思。远在一千六百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沈怀远在《南越志》中称其为“琵琶鱼”,是因为这种鱼无鳞光滑且外形颇似乐器琵琶。此后,同为南朝人的任昉在其笔记《述异记》中补充认为鮟鱇鱼是因为“善鸣”且酷似琵琶,故得名“琵琶鱼”。明代文学家杨慎兴许也听到过鮟鱇鱼的叫声,他在《异鱼图赞》中将其称为“乐鱼”,认为“其鸣孔佳,闻音出听,曾识匏巴(一位春秋时期的琴师)。”与这两位说法相悖的是,现今很多地区的人们却认为鮟鱇鱼叫声不好听,只会发出类似老人咳嗽般的声音,故贬称其为“老头鱼”。究竟鮟鱇鱼声音是怪是妙,笔者没有亲耳听闻过,所以还有待考究。此外,任昉还记录了人们认为鮟鱇鱼尾部较长,类似一柄剑,因此将其命名为“剑鱼”。

南宋宝庆年间的浙东地方志《四明志》记载的“华脐鱼”这个名字成为了鮟鱇鱼在古时各类典籍中的主流称法。

清代光绪年间的舟山地方志《定海厅志》记载的“绶鱼”这也是鮟鱇鱼广为传播的古名:雌性鮟鱇鱼在产卵时,腹部会垂下一条粘附卵粒的带子,这条卵带在水中飘然舞动,像极了仕女的衣带,由是得名如此。多次来过舟山群岛的清代鄞县文人全祖望还曾以此为题作过一首诗:“吾笑宋考功,眼穿桃花纹。如逢水中帔,悔不作波臣。”

正因为这条卵带如同古代女子传统服饰里的“霞帔”“披帛”,所以明代嘉靖年间的《定海县志》里记载它又被叫作“鲏鱼”,并描述其“形如科斗(蝌蚪)而大者如盘”。

此外,鮟鱇鱼有一个与“绶鱼”同音不同字的名称为“寿鱼”,有种说法认为,之所以会有这个名字缘于其生长缓慢,一般需要10至20年才能成年,寿命甚至达到60至100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寿鱼”这个名字还是比较名副其实的。

清代诗人李调元在《然犀志》称其为“三脚蟾”,是因为他发现鮟鱇鱼长得像蝌蚪,将其左右两边的鳍棘贴合躯干后,看过去“俨如三足蟾蜍”,“口大有齿,细如针,密如毳,下腭长于上唇”。此后的清代《海怪图记册》、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都绘制并注明了这种“三脚蟾蜍”。在“三脚蟾蜍”的基础上,民间又衍生出了“海蟾蜍”“海虾蟆”以及“海蚧巴”等别称。

2024-02-0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27030.html 1 3 花样繁多的别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