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叶梅 王若琦 通讯员 谢梦惜 范佳秦)“谢谢你们帮我那么久。”近日,市民戴女士来到区社会治理中心,向帮助其丈夫成功维权的区法律援助中心的两名律师送上两面锦旗,以表感谢。
2021年10月,戴女士的丈夫张某为汪某翻建新房做水电工,工程完工后因木工作业时误将该新建房屋屋顶天沟封死,导致水管堵塞不能排水。汪某打电话给张某,请张某帮忙解决。张某到达现场查看时不慎从二楼楼顶摔下,造成重伤。经过伤情鉴定,张某被定为二级、五级、九级各一个,今后需长期完全依赖护理。事后张某向汪某提出赔偿,却由于责任认定等原因一直无法达成共识。
区社会治理中心受理该案后,认为张某的情况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将此案指派到区法律援助中心,指定律师郑成、顾尚友代理此案。两名法援律师仔细了解相关情况后,为其进行责任划分与认定,认为现场建筑材料堆放无序,加上汪某提供的安全措施不到位,于是整理补充好相关证据材料后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受理此案到起诉,历经半年时间,在两位律师的帮助下,张某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千言万语只能说一声谢谢,在舟山停留了7个年头,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当天,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李超也收到了一面锦旗和感谢信。原来,2022年4月,来自西安的何女士在普陀某船厂工作时意外受伤,此次事故被认定为工伤,并经鉴定评定为工伤六级。何女士与公司协商后未果,来到区社会治理中心寻求法律援助。
李超受理此案后,迅速厘清案中的责任关系并在第一时间给出了调解方案。因何女士年龄临近退休,以现在的身体状况难以再干重活累活,如何保障日后的生活成了第一要务。在李超循循劝导下,何女士接受了和解方案。与此同时,李超一直与船厂保持联系,开展诉前调解,最终此案历时三个半月顺利结案,何女士于近日顺利拿到赔偿金。
一天之内收到三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温暖背后承载了受援人深深的感激与信任。近年来,区法律援助中心坚持常态化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法治宣传活动,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垂向延伸三个维度织密法援惠民服务网。该中心托“浙里办”“支付宝APP”“法援在线”微信公众号以及“12348热线”,积极打造法律援助网络平台和电话热线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延伸服务空间,群众可以线上反映情况、申请法律援助,实现法律援助“在线办”;深化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借助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充分发挥村(社)法律顾问职能作用,实现了法律援助“就近办”;依托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区老龄委等部门和单位设立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了法律援助 “精准办”。
据了解,目前我区已全面实现法律援助市域内100%通办,困难群众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依法由我市内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当事人可选择向我市任一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法律援助申请,由首次接受法律援助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实行接待、受理、审查、指派一体化通办,这项机制被列入2023年浙江省民生实事项目。2023年以来,区法律援助中心共提供各项法律援助咨询1360件,法律援助647件,提供认罪认罚法律帮助457件,农民工类援助案件43件,挽回各类经济损失813万元,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受援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