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别称众多 不胜枚举

国人很早就认识墨鱼了,最早记载其样貌的可能是先秦典籍《山海经》:“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该书描绘的“何罗鱼”长着一个脑袋却有十个“身体”,这倒是与墨鱼一头十腕的构造极为吻合。至于墨鱼的叫声,笔者查阅了网上视频资料,确实听到了有部分墨鱼会发出类似小狗受惊的叫声。再者,传统医学认为墨鱼可以治疗痈肿疮毒的病症,与该典籍所述一致。因此将“何罗鱼”和墨鱼画上等号,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首次明确记载了用“乌鲗(即墨鱼)”的内壳作为药材治疗病人“血枯”症(指的是大量失血后气血不足引起的诸多病症)的案例:“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至于墨鱼的“乌鲗”名字由来,明代《本草纲目》引用《尔雅翼》的说法,记录前人认为九月的“寒乌”(乌鸦)入水会化作墨鱼,而这种墨鱼所产“文墨可为法则”。所以取名为“乌则”,后人又因为其是海洋生物,特意生造出了“鲗”这个字。

墨鱼最为人熟知的俗称“乌贼”之名由来却是众说纷纭。据南北朝时期的《南越志》记载,墨鱼喜欢浮在水面上,以自己为诱饵吸引鸟类,从而将对方卷入水中:“此性嗜乌,每自浮水上,飞乌见之,以为死而啄之,乃卷入水而食之”,取“乌(鸟)之贼害”中两字命名为“乌贼”。唐代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记载曾经有人用墨鱼的墨汁书写契约,结果“逾年字消,唯空纸存”,契约自然也就失效了。此后,墨鱼“背锅”惨遭人们忌恨,因而得此骂名。我们舟山地区的两本地方志,即明代嘉靖年间的《定海县志》和清代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将上述两种说法都收录入了其中。

《酉阳杂俎》这本书里还记录了墨鱼另外两个别称:一是相传秦始皇东游时,在海上丢了“筭囊(即算袋,古人存放笔砚的袋子)”。“筭囊”遂化为墨鱼,后人因此将其称为“算袋鱼”。其二说墨鱼有“矴”,“遇风则前一须下矴”。说的即是墨鱼有很长的触腕,能在大风大浪时像是缆绳般将自己固定在岩石上,所以它又得名“缆鱼”。

唐代的《岭表录异》记录了当时岭南地区人们热衷于捕捞体型较大的墨鱼,“率如蒲扇”。其后的宋代,各地的人们越发推崇味道鲜美的墨鱼。北宋官员梅尧臣专门为这种海鲜赋诗一首:“海若有丑鱼,乌图有乌贼。腹膏为饭囊,鬲冒贮饮墨。出没上下波,厌饫吴越食。烂肠来雕蚶,随贡入中国。中国舍肥羊,啖此亦不惑”,赞誉其滋味胜过羊肉。

同时代的沈括还在《梦溪笔谈》中记录南朝宋明帝刘彧喜欢吃蜜渍鱁鮧(腌制的鱼鳔、鱼肠),其中大部分是“今之乌贼肠也”,由此也侧面说明了宋代的人们极为普遍地在食用“乌贼盘肠”。沈括并不理解宋明帝刘彧的这种偏好,甚至反问道:“如何以蜜渍食之?”唐代小说家张鷟更是感叹:“每啖数升。是知海上逐臭之谈,陈君爱丑之说,何足怪欤!”不过,清代的官员王士禄却将“乌贼盘肠”与鳆鱼(即鲍鱼)、蟹胥(蟹酱)并称为海鲜珍品:“饱饭兼鱼蛋,清罇点蟹胥。波人铲鳆鱼,此事会怜渠”。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所记载的临安城(今杭州市)“鲞铺”售卖着产自于“温、台、四明(今宁波、舟山一带)”的鱼鲞、贝壳、虾蟹,其中包括了一种叫作“明脯”的干货。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引用元代医学家吴瑞的说法,为此解释“明脯”的得名由来:“盐干者名明鲞,淡干者名脯鲞”。之后,人们又将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明脯鲞”,相传还因为避讳明朝的国号,所以用谐音法改称为“螟脯鲞”。民国时期的《定海县志》也记载了“乌鲗鲞”被称为“螟脯鲞”,没有祛除内脏的腌制墨鱼被称为“墨枣(也有叫乌贼枣的)”“浑子”。而内脏被称为“鳔肠”,这大概就是“乌贼盘肠”的得名由来。该县志还记载当时的舟山地区生产的“螟脯鲞”外销至全国各省,范围极广。

2023-11-0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98899.html 1 3 别称众多 不胜枚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