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舟山地区的人们习惯将蓬蘽、覆盆子、蛇莓、空心藨、高粱泡等等这些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植物果实统一称为“葛公”。
许多人好奇这类植物名字怎么听过去更像是人名?其实这其中有着一番传说:相传“葛公”这个名字来源于三国时期的道士、人称“太极葛仙翁”的葛玄。他曾经为了躲避战祸,自江苏云游至舟山群岛的第二高峰(即黄杨尖山),在此采药炼丹。修道的同时还为当地百姓治病消灾。葛玄偶然发现当地的民众有着脸色发黄、有气无力的病症,问诊之后发现他们都患上了肾病。他秉承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山里采摘了一种红色的野果,晒干之后煎汤喂服于这些百姓。这味野果制成的药材果然颇有奇效,治好了众人多年的病症。加之葛玄曾经游走舟山群岛对各处百姓都倍加关怀照顾,众人感念其恩德,将这里取名为“翁洲”。后来的唐代,当时的朝廷已经延续了之前的说法,在舟山群岛设立县治,取名“翁山县”。而葛玄当时采摘的红色野果也被人们叫作“葛公”。
不过,事到如今,人们依旧是难以分辨“葛公”的各种品种,甚至误传“葛公”就是“覆盆子”。实则不然,正如前文所述,“葛公”因果实形态、生长季节分辨,可分为多种。覆盆子只是其中一种罢了。
舟山方言中就有“大麦葛公”和“小麦葛公”两种果实,实则这种叫法并不是依据“葛公”果实大小划分,而是对应大小麦成熟期间不同而划分了果实品种。南方大麦较小麦成熟稍早,所以“葛公”当中较早成熟的蓬蘽被称为了“大麦葛公”,而较晚成熟的覆盆子被称为了“小麦葛公”。巧合的是,这两种“葛公”都一般在每年5月到7月份成熟可采,稍显前后而已。
从果实上来看,蓬蘽表面的粒珠细密,而覆盆子粒珠硕大且浑圆剔透。蓬蘽即是我们普陀人在春夏之际四处可见的“葛公”,而数量相对少且能在水果超市里买到的“葛公”即是覆盆子。人们还喜欢把后者称为“树莓”,它的食用在国外最是普及。
除了最为常见的这两种之外,另有一种内部空心且较为松软,与蓬蘽长得极像的“葛公”叫作“空心藨”。粒珠松散且细长带有毒素,与蓬蘽外形有些相似的是“蛇莓”。在秋季能采到且其果实与覆盆子极其相似,排列类同高粱结穗的形态的是“高粱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