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记者 罗沛文

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正在火热进行。在电视机前观赛、畅饮啤酒的同时,搭配上普陀特产鱿鱼丝、鱿鱼干,可谓美事一桩。

本文就此衍生讲述鱿鱼的前世今生,以飨读者。

如今,在普陀市场上能够见到的鱿鱼一般分为两种:躯干部位较为肥大的是枪乌贼,与乌贼并不属同种,归为鱿鱼类。枪乌贼往往由渔船远洋捕捞,作为干货制品的首选。另一种躯干部位又细又长的称为“锁管”,在我国东海、渤海、黄海均有盛产,口感较前者更好,价格也更为昂贵。

在唐代之前,人们不太能分辨鱿鱼和乌贼,因此统一称为“乌鲗”。到了宋代,人们已然能通过两者外形和构造的差异,将鱿鱼从中区分出来,并冠名“柔鱼”。

“柔”,依据《说文·木部》解释为:“木曲直也”,即最初指的是木质软和。鱿鱼身躯绵软,又不像乌贼腹内有硬骨,因此得名。宋代官员罗愿在其解释名物的训诂著作《尔雅翼》一书中,特地为其解释道:“其无骨者名柔鱼。”

古人还单独给鱿鱼创造了“鰇”这个鱼称。宋代陈彭年、丘雍创作的语言学著作《广韵》已有“鰇鱼”这种叫法。自此,称鱿鱼为“柔鱼”还是“鰇鱼”,完全看使用人的偏好。明代生物学家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还记述了鱿鱼与乌贼之间的辨别方法:“柔鱼,似乌鲗而长,色紫,一名镇管。”指的就是鱿鱼当中的“锁管”一类。

当然,古人与我们一样,不仅不太能分辨鱿鱼和乌贼,甚至还会将它与章鱼混淆。清代画家聂璜在《海错图》中就将鱿鱼误绘成了乌贼的模样,又在其注释的《柔鱼赞》称柔鱼“亦号八带,珍错佳品。”事实上,“八带”是指八只触足的章鱼,而非十只触足的鱿鱼。

而在舟山,民国以前的地方志书也将鱿鱼归入“乌鲗”一类,不作专门记述。直到民国时期,陈驯正和马瀛等人编修的《定海县志》里才出现了“蜛公”“蜛孙”这两个名词。鱿鱼总算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名称,品类被归入“头足类乌鲗科”。这本地方志书描述鱿鱼为,“形绝类乌鲗,惟体长不过二寸耳,其背甲亦与乌鲗异,非石灰质,乃一柔嫩极薄之筋,颇似蜻蜓之翅”,并称当时舟山近海到处都有鱿鱼游弋的痕迹,常常会与虾、银鱼以及龙头鱼一起被渔民捕获。

鱿鱼与普陀白沙岛有一段渊源:相传很久之前,宁波地区的人们发现普陀有一座岛屿,附近海域鱿鱼数量繁多,连年丰收,因此陆续迁移而来,在此安家落户,又发现当地石滩因为光线和海水的映射而发白,故给该地取名“白沙岛”。如今,虽已无从考证这个民间故事是否属实,但或许也能从侧面佐证早前的普陀近海确有大量鱿鱼群存在。

2022-12-14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98986.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