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琳琅满目 宋人食用的海鲜种类真不少

南宋宝庆年间的地方志《四明志》一书,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普陀居民当时能够吃到什么。

通过这部分的记录,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生活场景:当时普陀地区的居民,喜好在海岸边撷取紫菜和海苔,并把一同打捞上来的海藻视为可以治疗“瘤瘿结气”的绝佳药材。

滩涂里的蟹虾贝壳以及小鱼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拾取。蝤蛑、梭子蟹、彭越等蟹类同样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美味。贝类种群则更为丰盈,涵盖蛤蜊、淡菜、蛎房(牡蛎)、蛏子、蚶子(瓦垄蚶、毛蚶、芽蚶等)、老婆牙(藤壶)、蚬、江珧(江瑶柱)、车螯、龟脚(石蜐)、沙噀(刺参)以及各种螺类(香螺、刺螺、辣螺、拳螺、丁螺、鹦鹉螺)等数十品种。

每年三四月份的渔汛期,从事渔业的居民会集结船舶大批量捕捞石首鱼(大黄鱼)、春鱼(小黄鱼)等鱼群。其他时节捕捞带鱼、鳗鱼、乌贼、梅鱼、马鲛鱼、鲳鯸(鲳鱼)、脐鱼(鮟鱇鱼)、竹夹鱼(竹荚鱼)、比目鱼、鮸鱼、海鲈鱼、河豚鱼、乌贼、鲨鱼、银鱼、白鱼、肋鱼、鲻鱼、黄滑鱼、章巨(章鱼)以及箬鱼(鳎鳗)等常见鱼类。

此外,他们还会捕捞鲟鳇鱼(鲟鱼)、箭鱼、鮆鱼(刀鱼)、火鱼、短鱼、魟鱼(魔鬼鱼)、池青鱼(蝠鲼)、吹沙鱼、吐哺鱼(塘鳢)等种群相对较少的鱼类。当然,个中鱼类的古称与现在的学名较难对得上号,笔者在这里对于拿捏不准的名称不再一一对应,以免谬误。

两宋时期,舟山地区海产捕捞产量也不可小觑,当时每年需要用渔盐达到了800引以上(每引为400斤)。根据推算,如果按照加工用盐量为百分之二十五粗略计算,每年可加工的渔获能够达到将近130万斤。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出任昌国县令的王存之在隆教寺上篆刻的碑文也佐证了这种猜想:“网捕海物,残杀甚多,腥污之气,溢于市井,延壳之积,厚于山丘”,可见当时的捕捞和加工水平已然达到了一定高度。

此外,海边居民还掌握了梅蛤(海瓜子)的养殖技术,他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这种贝类“个个形堪瓜子拟,层层晕逐海潮生”。于是将海瓜子的苗种放在滩涂里,等待它成长发育到寒露时节再行收获。他们还极为细致地将寒露时节分为三候,判断海瓜子的成熟时间节点,一般在每年秋季鸿雁大举南飞和菊花普遍开放时节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至南宋时期,普陀居民除了自己“靠海吃海”养活自家以外,还要上交一定数量的水产品,由昌国县统筹进贡给京师“供御用”。这其中以淡菜、蚶蛤之类最为受到皇室的青睐。在交通极为不便利的情况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千里迢迢运输这些海味“抵京师”。这些情况在《新唐书·孔戣传》《梦梁录·江海船舰》以及《宋宝庆昌国县志》等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

2022-11-28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90019.html 1 3 琳琅满目 宋人食用的海鲜种类真不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