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人们发现和食用鳗鱼的历史悠久,却依旧对鳗鱼的身世和习性了解不够深入,甚至闹出过很多笑话。
清代官修大型类书《渊鉴类函》引用了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一书中里对于鳗鱼的描写,居然认为这种长得像乌鳢鱼的鱼类可以爬到树上,吃藤蔓上的花。这么荒诞的描写并非仅此一家,明代官员林日瑞所著的《渔书》上也有类似记载。
更为滑稽的是,古代的外国学者断言鳗鱼是露水或者马毛生长出来的。
然而国内对于鳗鱼的繁衍方式,也不乏天马行空的想象。清代嘉靖年间的《澄海县志》有载人们以为鳗鱼的幼苗是鳗鱼的影子投射到乌鳢鱼的身上产生的:“鳗生泥淖中,似鳝无鳞,腹白而大,有雄无雌,以影漫鳢,生子子附鳢髻而生。”这种令人着实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猜测,可以上溯到宋代一些志书文献。
产生这些啼笑皆非的说法主要源于古代的人们只在捕捞季能见到大量的鳗鱼群,而其他时间却见不到它们的幼苗所导致。
近代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鳗鱼的一生要经历卵、柳叶鳗、玻璃鳗、鳗线、黄鳗以及银鳗等六个发育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态变化较大,研究之初完全没法将这些形态联想成同一种鱼类。
鳗鱼幼苗处于前面几个阶段时,仅用肉眼很难发现。直到如今,科学家仍然没明确海鳗的产卵地点以及幼苗的进食方式。
然而,始于随着生长周期赶不上捕捞速度、海洋污染、海洋设备伤害等等原因,鳗鱼群数量急剧减少。国内针对鳗鱼的人工养殖也早就在二三十年前开始了,可人工养殖之路并不顺畅。
例如,处于柳叶鳗形态的海鳗幼苗对食物和水质要求很高,容易出现畸形。成长到黄鳗的阶段,又由于没有掌握刺激其激素改变的方式,无法让黄鳗从雄性转化为雌性,因此不具备生殖能力,无法延续后代。
因此人工养殖鳗鱼基地不得不通过捕捞,将野生转化为养殖。舟山也还有渔民在每年农历腊月至次年清明前的汛期里,在灰鳖洋海域捕捞乳白色的鳗鱼幼苗,转手水产商实现人工养殖。但这个方法,仅能提高了海鳗种群的存活率,属于治标不治本。
2014年,普陀人最为常见的“日本鳗”,也就是沙鳗,已经和“美洲鳗”一起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濒危物种的“红皮书”当中。
或许,我们再以如今的捕捞速度去消费鳗鱼,而没有有力的保护措施,这个庞大的种群或许哪天不仅是岌岌可危,甚至可能出现销声匿迹的结果。不过,我们还是衷心祝愿鳗鱼这种沿袭千年的海味未来不会只存在于书本和传说当中,而是依旧欢快地游弋在碧海波涛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