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国人食用鳗鱼的悠久历史

相传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与越国交战,带兵攻至浙东。御厨在行祭礼时,用四个鼎盛放了牛肉、羊肉、麋肉和猪肉,剩余的一个鼎依照礼制需要放入鱼类,但鲜鱼不宜久存,灵机一动选用了当地的鳗鲞作为替代。吴王品尝鳗鲞后,念念不忘,后来回到宫中,还找到浙东的渔民进宫专门为其制作鳗鱼菜肴。

最早食用鳗鱼的典籍记载出现在西汉刘向所著的故事集《说苑》一书当中。

这本书里有则故事讲述了这么一件事:有个叫程本的人要给好友南假子烹饪鳗鱼作为招待。南假子很疑惑地问对方:“这鱼不是给品德高尚之人吃的吗?我这粗鄙之人怎么能自视甚高,吃这种鱼?”南假子的这番话可见汉代人对于鳗鱼的追捧程度之高。

直到清代,还有人专门赋诗《都门竹枝词》一首特意称颂鳗鱼:家住江南烟水,鱼虾蚶蟹遍胡阴。北来要作尝鲜客,一段鳗鱼一段金。

无论是当时诗人杨懋建的《京尘杂录》认为京师在售的鳗鱼“一头直数缗”,还是官员厉秀芳的《真州竹枝词》所称:“京师尚白鳝,即江上白鳗也”,都直言不讳地说明了鳗鱼在江河湖海的鲜味当中风头无两。

不过,并不是所有鳗鱼都可以登高雅之堂,古代人也将它分为三六九等。在清代见闻录《燕京杂记》一书中有谈到,腹部纯白的白鳗属于上佳之品。色泽苍黑次之,俗称青鳗。第三档为体色黄褐的鳗鱼,已经属于较差品质了。《燕京杂记》的作者甚至见到,每当白鳗上桌时,宾客就会“夸为胜馔”,赞叹不绝。

那么,最负盛名的“白鳗”具体是指哪种鳗鱼呢?在清代经学大家梁章钜的《浪迹三谈》中可以窥见一斑:“河鳗即白鳝”。古人把河鳗称为白鳝,是因为河鳗与黄鳝体态外观颇为相似,而取名“白”就是为了与黄鳝“黄”做区分。

在普陀的市场里,能够采买到一种腹部纯白的鳗鱼,方言被称为“慈鳗”。这种鳗鱼长期生活在河水入海口,汲取养分充足,肉质也较为弹韧肥美,价格向来居高不下,最是符合古人对“白鳗”的描述。

查阅有关鳗鱼的各类典籍,我们会发现,古人将“白鳝”泛指为“鳗鱼”,又特指“白鳗”这种鳗鱼。北宋淘谷所著笔迹《清异录》记载了周朝时期,一名叫作杨承禄的宫中侍御宦官,研究出了一种鳗鱼脱骨的办法,“独为魁冠”。周王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宣他进宫奉菜,品尝过这道鳗鱼菜肴后,圣心大悦,赐名“软钉雪龙”。对照烹熟后“慈鳗”的外观,可以将“钉”解释为骨刺,“雪龙”更可以解读为盘起来的白色鳗鱼貌似人们想象中龙的形象。“软钉雪龙”的叫法,确实颇为文雅贴切。

2022-11-16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86436.html 1 3 国人食用鳗鱼的悠久历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