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普陀教育志》载着他们的名字

□力女

2015年元旦后,我参加了《普陀教育志》编写工作,四位编写人员历时两年编写完稿,于2017年6月印刷第1版《普陀教育志》,与广大教师见面。

翻阅至《普陀教育志》711页,为附录四:“20世纪50年代大陆支援普陀教育教师名录(部分)”。此页采用列表形式,有238位老师名字列入表中,他们是1950年7月至1959年9月,由组织派遣或者毕业分配到普陀小学或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非舟山籍教师,我们称之为“大陆支援普陀教育的教师”。

普陀教育的发展与大陆支援普陀教育的教师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大家较为熟悉的阎受鹏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阎老师任教过小学、初中、高中,担任过教导主任、校长。阎受鹏老师的自传体长篇报告文学《跋涉》,我读后感慨万千。书中,作家砥砺前行,回顾了奉师毕业来普陀任教的历程,回顾了自己不寻常的一生。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岛解放,刚解放不久的舟山百废待兴,海岛学校教育发展亟需教师。1955年,阎受鹏老师等30名奉化师范学校毕业生以及湘湖、锦堂、鄞县、宁海四所师范学校的20多名毕业生来到了舟山群岛各地任教。

阎老师回忆:“从宁波到舟山乘的是满脸沧桑老掉牙的‘浙经’轮,摇摇摆摆过横水洋,把我这个从未乘过船的‘旱地鸭’弄得晕头转向……”这些大陆来的年轻老师,他们有的从没坐过船,没有经历过乘船、晕船之苦,他们为了舟山海岛教育事业,经受了风浪的考验,也经受了人生旅途中的风雨考验。

阎受鹏老师等17名奉化师范学校毕业生被分配到普陀县各小岛任教,阎老师被分配到六横岛上庄一所古老的关圣殿里教书。

阎老师在文章中回忆了第一次乘木帆船去六横岛的经历:“我和陈亨锦、李国星、邬烈忠及锦师毕业的顾学勇等一起在沈家门唐家道头乘木帆船去六横岛,上午八点半乘船,至下午四点左右才靠拢六横洋山(现在的大岙码头)埠头。途中,小木船犹如一片秋叶在海上飘荡,驶出沈家门港我的头就晕。木船随着风向而不停地调帆拐弯,盘来又旋去,仿佛是个陀螺在老地方打转。我躺在船板上,身子像一段木头似的不由自主地随着木船滚来滚去,左倾右斜而不停地翻动着,折腾得五脏六腑都挪了位,头疼得像是有人用锤子扎太阳穴,吐完了早餐的大饼、油条,再吐黄水,最后连带血丝的胆浆都吐出来了。”

这一批批来舟山支援教育的老师正是青春勃发,风华正茂。他们不计较学校环境条件有多艰苦,越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感到越光荣。当时,有的被分配到登步岛、蚂蚁岛、桃花岛、虾峙岛等小岛任教,陈啟樑老师被分配到东极黄兴岛教书,大家都非常羡慕……那个时候,海岛上的渔、农村办学条件非常差,校舍多数都建在庙宇,或建在民众的堂屋里,没有像样的课桌椅。接踵而来的是生活条件艰苦,教师住在庙宇的厢房,睡的是两条长凳搁一块门板,有一张棕棚床算是享福了。吃的是饱一餐,饥一餐,放学后还需自行烧饭、煮菜,时间来不及了吃冷饭、剩菜,甚至饿肚子,有的学校离街市商店较远,加之交通不便,购物也十分困难……正如阎受鹏老师所写的“大多蹲在六横、桃花、虾峙等岛的古庙一角,或东奔西走租民屋,铺盖挪来挪去……”

我所敬佩的陈平文老师(宁波镇海人),是小学省特级教师。1950年9月来到普陀从教40年,她编写出版《陈平文应用题教学》一书,深受小学教师的欢迎。1987年,她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9月,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我所熟悉的有王安邦(宁波人)、陈亚萍(奉化人)、李明衡(镇海人)、於碧华(镇海人)、王秀娟(奉化人)、邬孔懋(宁波人)、杜忠法(嵊县人)等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六横岛各小学任教,他们对教育事业始终不渝,鞠躬尽瘁,成为了我辈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阎受鹏老师曾在六横岛、蚂蚁岛、虾峙岛教过书,还在1971年11月具体负责创办虾峙高中学校,并任学校领导,主持管理学校工作;邢仁招老师从1951年嵊县师范毕业来到普陀蚂蚁岛任教几十年,后任沈家门职业中学首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李国星老师为六横中学首任校长;毛国荣老师为沈家门小学首任校长等等;向联谊、陈国辉、蒋荫康等老师为普陀中学的教育教学作出了贡献……

这一批批来舟山支援教育的老师,他们为普陀乃至舟山海岛渔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奋斗了一辈子,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舟山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阎老师所著的散文集《山海情絮》写的就是奉化和舟山两个故乡,在文中写道:“1955年2月,我踏上了舟山这片土地,可梦里依然萦回奉化那个小村。我的心哟,一头挂着海岛,一头挂着故乡。两头是那么沉重,两头是那么摇晃,两头在霜雪中寒颤,两头在风雨中飘荡……两头的牵扯,仿佛是绞肉机,绞得我一根根神经在痉挛中痛楚,绞得我一缕缕心脉在惊恐中忧伤……”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1998年上半年一件事,偶然碰到一位与我同事过的外地籍老教师,他说,他的母亲病危,可是,学生正是迎考辅导要紧关头,他毅然决然放弃去见母亲,把学生和教学放在第一位,后来母亲逝世了,母亲逝世前还喊着他的小名。说完他拿出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给我阅读:“母亲,儿子想回老家为您上坟,可儿子又怕回去。儿子能想见,老家宅院依旧,老屋依旧,但却没了母亲的身影,儿子再也见不着母亲了,再也不能开口叫母亲了,心里痛啊。儿子怕见那座老院,怕见那座老屋,怕见母亲用过的一切物件,心痛啊。母亲,异地他乡,儿子为您焚香烧纸、心香祷祝……”

这一批又一批从大陆来普陀支援海岛教育的老师们,海岛人不会忘记你们,今天普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艰辛跋涉与奉献。

普陀教育史册上永远载着你们的名字,百年流芳……

2021-10-1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63658.html 1 3 《普陀教育志》载着他们的名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