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墨鱼往事

□文均客

墨鱼俗称乌贼,是四大经济鱼类之一,也是舟山人挚爱的“舌尖美味”。历史上,普陀区范围内,墨鱼产量最大的是东极的青浜、黄兴、庙子湖一带。其次是桃花岛与虾峙岛附近海域。

这种温水洄游鱼类,在每年立夏过后,沿着海岸洄游至水深10米到20米处的礁石周围,并在马尾藻、羊栖菜茂盛的岸边产卵繁殖。渔民就此现象总结出了“立夏吃蛋,乌贼满篮”,又根据风向总结出“立夏东南风, 乌贼匆匆入山中。立夏发南风, 乌贼好起畚”等渔谚。中街山渔场、嵊山渔场的乌贼汛,谷雨见苗,小满、芒种为旺发期,更是有“立夏上山,小满生蛋”之说。

端午节前后,是一年中捕捞乌贼的最好时节。根据记载,普陀一带的渔民捕捞乌贼的方法主要是笼捕和网捕两种模式,其中网捕又分为张捕、拖捕、照捕和打捕四种方法。

“乌贼喜灯光”,渔民早期使用火光,后来又调整为灯光,吸引乌贼群,这就是“照捕”。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捕捞方式。此外,还有趁着乌贼在岸边产卵、个体浮出水面等时机进行撒网捕捞。

舟山人食用乌贼的记载最早见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编修的《昌国州图志·物产》一书。乌贼不仅入口美味,而且还有颇为养生的药用价值。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对乌贼骨药效有这样的记述:“乌贼鱼骨,味咸微温,主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

舟山渔场乌贼的产量素来占全国之首。民国时期,在定海与沈家门的码头上,收墨鱼鲞的商行就有上百家,雇佣工人剖晒墨鱼鲞的厂大概有五六十家,当然也有渔民自己剖鲞晒卖。这些鱼鲞一般都热销到厦门、汕头、香港等南方地区。

上世纪60年代,舟山渔场的年平均产量为2.3万吨,占到浙江省平均年产量4.3万吨的53.49%。每年春汛后,鲁家峙到处都是剖晒乌贼鲞的工人和晾晒乌贼鲞的成片竹笠子,景象颇为壮观。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因为过度捕捞与海洋污染,导致乌贼资源衰败,渔汛旺发的情况不再。近年来,随着政府和渔业部门在增殖放流上的努力,乌贼逐渐又回归到了舟山人的餐桌上。

2021-10-1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63657.html 1 3 墨鱼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