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二版

周峥俜:东海崖畔立劲松

□通讯员 王文琪 记者 俞怡至

有一种力量叫感动,有一种感动叫平凡,有一种平凡叫坚守。在虾峙岛,就有这样一位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作出不平凡业绩而感动群众的人物:他自1984年到普陀法院工作以来,坚守虾峙法庭32年,其中将近20年拄着一副拐杖办案,为百姓主持公道,平纷止争。他就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拐杖法官”的周峥俜。我们的故事就从他讲起。

当年办案超百件第一人

周峥俜是从部队退伍后,于1984年到普陀法院工作。在任前法律培训中,他凭借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以优异成绩结业,走马上任虾峙法庭庭长。从此,他与虾峙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工作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虾峙法庭位于街边两间小房子,一间用于办公,一间用作寝室,全庭仅两名法官。每天一早太阳初升时,他们就起床做饭,接访办案。月亮高照时才放下手中的案卷,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

虾峙岛早年的交通极为不便,村民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在没有交通工具的当年,法官就是靠双脚走街穿巷、翻山越岭送达法律文书。在1990年,那时每位法官的全年办案指标为30余件,而周峥俜全年办结的各类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多达110余件,成为舟山法院系统历史上办案超百件的第一人。

躺在病床上依然牵挂案子和百姓

在周峥俜和同事忘我工作下,虾峙岛的法治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然而他的身体却因长期透支而每况愈下,病痛接踵而至。

上世纪90年代初,周峥俜患严重痛风疾病,病疼发作时走路都困难。同事都劝他去上海的大医院治疗,他总是摆摆手说,“法庭工作这么忙,等等再说吧”,继而转身又投入到工作中。久而久之,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已去治疗时,已发展为股骨头坏死。因为病情严重,医院为他做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这一年,他不到40岁。躺在病床上的他,见到同事的第一句话就是:“咱们手头的案子怎么样了?”一位正值壮年的法官,在双腿面临残疾的情况下,依然牵挂案件和百姓,让同事不禁动容。

“拐杖法官”成为周峥俜代名词

经过单位和家人的强制下,周峥俜休养一年后病情好转,终于可以回到法庭上班了,这是他生病以来最高兴的一天。那天,他是拄着拐杖上班,从此开始了“拐杖法官”的生涯。

即便身体残疾,周峥俜办案的责任心从未降低。陪审员老胡清楚地记得,当时有这样一个案子:黄石村两户人家因债务纠纷打架,其中一人被打伤而诉至法庭。因为都是邻居,证人怕得罪人都不愿意出庭作证。周峥俜就架着双拐到半山腰的黄石村,挨家挨户做证人思想工作,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出庭作证。

凭借着对工作满腔热爱,以及日益丰富办案经验,一个个看似复杂的案件,都在周峥俜的调解下顺利解决。“拐杖法官”成为周峥俜代名词,也成为海岛百姓的贴心人。

32年坚守践行初心使命

在临近退休那几年,周峥俜的身体每况愈下,普陀法院领导曾多次想调他上来做后勤工作,都被谢绝。他说:“就让我留在法庭,我答应过这里的百姓,要扎根基层,直至退休。法庭在这里,我的家就在这里。”

周峥俜最喜欢扎根岩畔、凭海临风的青松,并以青松自喻自勉。他在诗中写到:“几回霜雪缠鬓斑,五十波涛压肢重。曾为崖畔独枝松,卓然傲视大海东”。诗如其人,周峥俜就是扎根在虾峙岛上的劲松,坚毅挺拔,用32年对法官职业生涯的坚守,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2021-07-16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37143.html 1 3 周峥俜:东海崖畔立劲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