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焱
五人聚餐喝酒,一人酒后骑车伤人,伤者一年后病故。近日,普陀法院对该案作出依法判决,判处全桌人担责。伤人者不但被判处有期徒刑,还需赔偿经济损失,其余四人则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
这一事件提醒人们,劝酒陋习得改,酒文化的糟粕部分需要剔除。
在许多人观念中,主人或旁人向自己敬酒、劝酒,是一种好客表现。确实,作为主人,敬酒是礼节,但频繁且不顾对方酒量的劝酒,则是需要摒弃的。
就餐不喝酒似乎少了点什么,但安全应放在第一位,要顾及现场就餐者的酒力,要考虑喝酒者酒后回程安全。
在好多地方,都有这样一种习俗,别人把自己灌醉,这才是够朋友、够客气,哪怕是醉得住院。实际上,这样的行为给各自增添负担、麻烦,伤身体,最终可能会伤感情。因为醉酒误事、因为醉酒被夺去生命,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我国实施醉驾入刑,也是鉴于原先酒醉后驾驶事故偏多考量。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研究数据分析显示,饮酒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中青年男性(15~49岁)死亡的头号凶手,中国每年有70万人因喝酒致死(65万为男性)。酒精摄入与7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其中包括食管癌、肝癌等中高发癌症。
醉酒当歌,人生几何。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对嗜酒者来说,尽情、痛饮,乃人生快事。酒逢知己千杯少,无论是聚会、节庆、喜事,酒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随着党纪党规的严肃,随着人们对健康安全的更高追求,喝酒的量、度真该好好把握,不能任性、随意,更不能把大家搞得糊里糊涂导致误事、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