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守正创新,文化遗产才能走更远

□子陌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日前,普陀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在普陀体育馆举行,让市民亲近文物、了解文化。

文化遗产从遥远的年代走来,似乎总是与现在时、现在人隔着时空的距离。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承好?在追本溯源、坚守根本的基础上,与古为新、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在当下产生共鸣,无疑是重要的路径。

从元宵晚会的“唐宫夜宴小姐姐”到端午的“洛神”再现,“河南卫视出品”今年一再刷屏,这也再一次验证一点:只有够好看,只要够“文化”,优秀的产品总会吸引目光。

普陀海洋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老的舟船文化到深藏民间的渔俗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象符号。这些文化的承载物形式多样,不论是以物形式呈现的渔绳结、渔民画、船模,还是以非物形式演绎的滃州走书、舟山船拳、跳蚤舞,都具有鲜活的地域特色与鲜明的海洋印记。

近年来,一些传统的非遗项目经过新生代传承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焕发出青春活力,像渔民画、船模、盘香等结合文创产品的开发,已经形成系列产品,巧妙融入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中。这些产品既保留了非遗本色,又具有时尚气息,市场反响不错。文化部门还采用“商业活动+”的模式,以“文创集市”“福集”等商演形式,在推广非遗产品的同时,让更多市民走近非遗、了解非遗。

当然,有好产品还需要有好平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年只有那么一天,参与的人再多也无法产生长久效应,而文化传承却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输出与普及。当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体时,我们需要为这些网络原住民量身定制更多的文化网络产品。互联网时代,非遗可以大胆“触网”,主动走到更多人身边,河南卫视的节目也正是借助网络的力量才能“出圈”。网上直播技艺、网络销售文创产品、网上征求设计方案……打造更多的文化遗产网红品牌,不仅可以提升非遗知名度,而且可以直接带动销售。

创新表达内容、打通线上线下,这些新潮的探索将让文化遗产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性。

2021-06-16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26657.html 1 3 守正创新,文化遗产才能走更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