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虾峙渔业

□力女 荣耿

普陀虾峙是纯渔业地区,祖祖辈辈以出海捕鱼为生,与舟山其他兄弟渔区一样,在经受八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开始逐渐缓慢复苏,然而几年后又遭受囯民党军队对舟山群岛长达一年多的摧残、封锁统治,使整个舟山渔业生产再一次陷入低谷。

1949年10月,金塘、六橫、 虾峙、桃花先后解放,但是舟山本岛还踞守着国民党军队12万之多,白天不断派飞机对已解放的六横、虾峙、桃花等岛屿及海上进行轰炸、扫射,炸毁泊在岸边、港内的渔船;晚上兵舰在附近海域巡弋,在海上捕鱼的渔民常常被抓捕甚至枪杀。

1949年10月一天,虾峙黄石村口外的半边山附近,海上飘浮着一艘无人驾驶的渔船,黄石村渔民蒋尔周等6人摇着一艘小舢舨前去观察、救助。当舢舨刚靠拢该渔船时,遭到从定海飞来的国民党飞机疯狂扫射,蒋尔周被当场打死,其余人都跳到海里,吕文奎手臂被打断,另一名渔民被潮水卷走,造成两死一伤的惨剧;12月14日下午3时许,一架从定海青垒头起飞的国民党飞机,突然向虾峙栅棚村的网棚岗墩居民陆公秀相家屋后约30米山坡丢下2枚炸弹,弹片炸伤从湖泥来探亲的陆阿菊臀部,强烈的炸弹爆炸力,震毁了山下居民的数间平房。然后往东飞去,又向小虾峙船坞上空丢下2枚炸弹,炸毁坞内大对船1艘,大小舢板3艘,后飞往桃花方向。目睹惨状,渔民们惶惶不安,都躲在家里或山上不敢出海捕鱼。

还有已解放的几个海岛,与定海、沈家门的交通、经济、物资都被封锁,即使有钱也无法去舟山本岛购买粮食、油料及生活用品;渔民无法出海,唯能靠岛上有限的山坡地种植番薯、杂粮或瓜菜充饥,有的家庭仅能吃上“二头厨”(一日吃两餐)。以渔为生的渔民不堪忍受,虽是恨得咬牙切齿,但只能望海兴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军队,面临重重困难,还是千方百计关注着虾峙百姓的生活。在人民解放军继续向桃花、登步岛挺进后,61师驻虾峙军代表杨明、张顺(对外称“船管委员会”)等18人,紧急向六横运送赈济大米5000斤,救济饥饿中的虾峙百姓,留驻虾峙的军代表又派工作队朱庆红等人到礁岙、岙口、乱石岙、河泥漕等临近桃花港的各村,动员渔民,组织了“小组会”(渔民协会前身),发动渔民进行生产自救,“小组会”组织大、小舢舨利用晚上去门口桃花港“抲秋”(捕少量大黄鱼、小乌贼、带鱼丝)。大部分渔民则靠种番薯、杂粮,在苦难中共度时艰。

1950年5月17日舟山群岛解放,由于长达一年多遭受国民党的统治,岛上满目疮痍,许多渔船被毁,残存的也失修破损,大批渔民失业,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由此,尽快恢复渔业生产已是新政府和广大渔民面临的当务之急。

舟山本岛全部解放后的1950年7月,定海县渔民工作委员会(简称“渔工委”)、定海县人民银行紧急向虾峙发放首批渔业贷款9620万元(旧币)。又是在8月22日,浙江省政府、宁波地委再次拨给虾峙渔民贷款8亿元(旧币),雪中送炭,纾解了当时渔民们的经济困难,使虾峙渔业得以逐渐复苏。

同年8月, 定海县委、县政府在沈家门召开第一届渔民代表大会,号召发动群众,尽快恢复渔业生产;诸如虾峙乱石岙、大岙、南岙、凉湖等重点渔业乡、村,在各村“小组会”基础上成立渔民协会,沿用舟山解放前曾出现过的“硬脚制”组成渔业生产对船单位(似有临时性互助组性质),由政府帮助向银行借贷、向外地租船,购买生产资料,积极支持恢复渔业生产。

中共浙江省委、宁波地委、定海县人民政府继续发放贷款,2次下拨给虾峙(重点渔区)渔业专项贷款12亿元(旧币),帮助渔民修船添网,乱石岙等村渔民首批用大对渔船往岛外海域捕捞大黄鱼和小黄鱼,又用大、小舢板在桃花港撩海蜇、“抲秋”,渔业生产热火朝天。这种“硬脚制”组成的渔业生产单位,是临时性互助组形式,还为以后的渔业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发展渔业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民军队开始在海上巡逻保护渔民,再则广大渔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渔民捕捞渔场不断向远海扩展,使得虾峙渔业迅速恢复、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虾峙渔业产量逐年上升,1951年渔业产量为0.41万吨,1952年为0.80万吨,1953年0.96万吨。以后几年更是大幅攀升,虾峙渔民引以为傲,“浙江渔业看舟山;舟山渔业看普陀;普陀渔业看虾峙”。

2021-02-04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87863.html 1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虾峙渔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