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
董阿伯由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凌晨4时就到普陀医院排队挂号,结果只拿到第29号诊号,可谓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普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办各种事情,这是件好事。但与此同时,一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是全社会的责任。
普陀基层老年大学开设课堂,教授社区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老人们学得津津有味。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弱了点,但只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反复练,最终都能学会。
早些年,上不上幼儿园无所谓,但如今幼儿教育早已成为全社会刚需。相比之下,老年教育依然较为落后,办得好是锦上添花,办不好也无伤大雅,这显然落后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要求,也直接导致很多老年人跨不过“数字鸿沟”。
构建老年教育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需要纳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总体规划,并加大老年教育投入力度。就目前而言,可以依托老年大学等现有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各方社会力量,组织社区老人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用的教学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在“教”的同时,还须“扶”老人一把。老人在过斑马线时需要有人搀扶,智能机器前同样需要有人手把手教授老人。普陀医院门诊大厅有身穿粉色大褂的工作人员引导挂号,还有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帮助老年人使用自助机挂号、打印电子发票,让老年人享受便利。
国务院办公厅11月发布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信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并向基层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更多服务领域同样要保留“老年通道”,随时准备“扶”一把。“搀扶”无处不在,老人们才能无忧无虑地跨过“数字鸿沟”。
当然,许多“数字鸿沟”更要从源头上填平。一些部门的线上操作软件设计不合理、使用不方便,别说老年人,就是年轻人也很难上手。一些技术研发人员并未真正了解老年人的具体需求,许多针对老年人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并不符合实际使用需求。真正的智能化,应该是普通人都能上手的“傻瓜化”。
要让老年人真正融入信息化社会,必须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设计一批真正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产品,帮助他们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流、使用信息。各种服务平台、软件在推向社会前,有必要进行适老化测验。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充分共享“数字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