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海天佛国莲池所出产的莲子以“瑞莲”而著称,但海印池面积有限,其产量并不高,因此每年进贡的数量也不会太多。清初诗人全祖望说,普陀僧人每年要进贡一斗洛迦莲子到北京,以祝皇帝万寿。全祖望在《四明贡物——洛伽莲》一诗中说:
“洛迦莲子青璠瑜,五色连枝饫香腴。十丈长符韩子句,一轮大合竺国书。海山天旷风云气,半向此间作储胥。洛迦释子荷帝德,年年一斗附使车。望阙焚香祝万寿,其视负暄之献则已侈。”
全祖望(1705~175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雍正七年选贡入都,乾隆元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很有才名。
“负暄之献”,典故出自《列子·杨朱》,原指把冬天晒太阳取暖当成一种好方法献给国君,后用来谦称自己的贡献很微小,也比喻所献的东西并不贵重。全祖望说,僧人进贡洛迦莲子礼物虽轻,但“洛迦释子荷帝德”,他们出于感恩之心祝皇帝万寿的分量却很重。因此,皇帝应该也很喜欢。
一斗莲子大约多少斤呢?按照一斗米计算,一升米现在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重12.5斤。实际上,每年普陀山进贡白莲子的数量并不是按照“斗”来计算。
关于赠送白莲子的数量,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题录上看,有明确为“一匣”或“一瓶”。如,这批档案中记载,嘉庆二十五年(1820)十一月初十日,杭州织造广泰“奏为普陀山普济寺僧人达桂送到白莲子一匣敬谨代进事”,便明确表明数量单位为“一匣”。
又,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月初六日,杭州织造赫达塞有“奏为普陀罗迦山普济寺僧实劲恭捧莲子一瓶代为进呈事”,其代为进呈的白莲子数量是“一瓶”。由此也可见,普陀山白莲子的包装,或用匣子,或用陶瓷瓶装,其数量可能不足一斗。
每年普陀进奉白莲子的时间,多在当年农历九月、十月间,由普陀山到杭州,再由杭州送往北京,千里迢迢,奏报朝廷则往往延后数日。这批档案中,时间最早的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九月初一日,时任杭州织造基厚“奏为普陀僧人进贡白莲子事”。时间最晚的,是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七日,杭州织造福德“奏为代普济寺僧人贡进白莲子事”,这也是这批档案中最后一次记录普陀山莲子进贡之事。此后普陀山是否还每年进贡莲子,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