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石屋:明代“鹤年堂”创始人丁鹤年隐居的地方

在现在的真神堂位置,也就是石宕的地方,原有一间破旧得不起眼的低矮古石屋,阿拉小时候常在这间石屋里捉迷藏。拨开野草,矮门虚掩,门和门框没见到,估计烂掉了。石屋很低,落地面积约10多平方米,墙体用青砖砌筑,屋顶用青石条铺的。墙壁有修补痕迹,好像用水泥抹过。推开矮门,一楼分两小间,外面一间有石桌、石凳,里面一间有一块长方形的石床。爬上两楼,靠山体一面,墙壁有个通风口,可以爬进爬出,估计应急时逃生用。

现在阿拉才知道这间石屋叫“海巢”,是明代“鹤年堂”创始人丁鹤年隐居的地方,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应该说是一座了不起的文物遗迹。

几百年封尘,“海巢”一直被废弃。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大岭南下建造鹤龄泉时,爱好建筑的新大祥布店老板缪明渠勘查鹤龄泉水源时,在岭舵山东侧的乱草丛中突然发现了一座倒塌的古石屋,内有石凳、石桌、石床,石壁上还刻有隐约可辨的诗句,其中有“海巢”两字。此屋引起了筹建鹤龄泉的发起人之一、清末至民国任沪《新闻报》编辑、总编辑、浙江省议会议员张康甫和沈家门首任镇长张晓耕的高度重视。

“这石屋是元人丁鹤年的隐居处。”镇长张晓耕要刘寄亭好好保护,不得破坏。而刘寄亭也正是一名文史爱好者,即令缪明渠在建泉的同时把石屋修好,并在通往石屋的山道上新造了一条石级路,从此鹤龄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点。

不幸的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丁鹤年的“海巢”石屋,被教场大队石料厂劈山开石时,彻底毁掉,实为遗憾。

那么,丁鹤年是何许人也?

查有关资料得知,丁鹤年(1335—1424),回族,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丁鹤年博学广闻,精通诗律,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曾自编《海棠集》,在明清两代均有流传。后人集为《丁孝子集》,收诗346首,铭5篇。

丁鹤年从小习儒书,就读于南湖书院,十七岁即精通《诗》《书》《周礼》《仪礼》《礼记》等儒家经典。曾师事豫章名儒周怀孝。在诸弟子中周独器重鹤年,欲以爱女妻之。鹤年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辞。丁鹤年不求仕进而厉志为学。

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武昌,年仅十八岁的丁鹤年将生母冯氏安顿于城郊,护侍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后嫡母病逝于镇江,他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由于浙西日乱,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干,推荐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绝。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政局逐渐安定,丁鹤年在定海海边筑室定居下来,名其室为“海巢”。明洪武十二年(1379),各地交通多恢复,丁鹤年告牒武昌长官回乡迁葬生母遗骨。回武昌后,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生母冯氏埋葬之所,将其尸骨迁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后山父墓旁。

丁鹤年是有名的孝子,母亲去世后,以73岁高龄为母守灵达17载,直到90岁去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诗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丁鹤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由于战乱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三百多首。

2020-06-09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6829.html 1 3 石屋:明代“鹤年堂”创始人丁鹤年隐居的地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