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沈家门街道新街社区的陈鸣雁老先生在《沈家门地名故事》中述:“教场,旧名教场下,在大平冈西麓。明驻水师,设有兵营。”陈老先生还指出兵营具体位置:“长生庵,在今教场下老塘上,即原明朝的兵营。”(以上材料摘自《今日普陀》2017年12月7日第四版)
据传,明初,倭寇骚扰沿海。洪武十九年(1386),太祖命信国公汤和巡视东南海防,用兵舟山。汤和申报朝廷,徙舟山居民于内地,沈家门在迁徙之列。洪武二十年,舟山置中中、中左两千户所,配旗军2240人,官37人。经汤和提议,太祖朱元璋钦定,设沈家门寨,驻扎水师。并设沈家门烽堠,驻旗军瞭望探息。洪武二十五年,沈家门驻旗军百余。永乐七年(1409),沈家门设水寨,为沿海水师重要基地。弘治年间,浙江副使曹时中在《临沈家门水寨》诗中谓:“分屯里堡三军肃,斗舰云旗五色轻”,反映当年水寨战备场面。明嘉靖年间,总督浙闽南直三省兵务的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在《筹海图编·浙江事宜》分析沈家门寨形势说:“沈家门寨。原系水操之地,有军防守,近皆取回。番船去来皆于此内。有赵岙、南岙、芦花岙、大岙去寨三五里。向者居民筑墙大岭,阻截总路,近贼径由水路间道而入,累被劫掠,更须慎御,庶克有济。”
清代末年,教场居民将兵营做了庵堂,主祀三圣菩萨。小时候,由于家里穷,住房紧张,我家就住在长生庵。我记得长生庵有三大间两层楼结构,座北朝南,屋后有三间饭间,我家住在中间一幢,右首由庵里师父住,左首有一郑姓居民住。长生庵前面是烟草公司仓库。庵旁有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通山下达海,原名叫长生庵路,现改为游泳池路。
除长生庵外,还有一庙一庵一祠堂——即朱天庙、福泉庵和朱家祠堂。
建于清朝末年的朱天庙,原在宫墩西麓,由教场朱家人出资建造。传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
据查,明思宗朱由检,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即位,年号崇祯。为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朱家祠堂位于朱天庙后面,主要用于祭祀朱家祖先。
改革开放后,朱天庙由教场人重建于大平岗南侧。
福泉庵,在今鹤龄泉公墓地方,建于清朝末年,主祀观音菩萨。侵华日军占领沈家门之后,借口庵内有游击队出入,一把大火,就把福泉庵烧掉,从此不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