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鹤龄公园以鹤龄泉命名,建在大岭墩南面。从上俯瞰,鹤龄泉坐北朝南,分云、德、亦三渠,呈不规则形状,每渠南面正中分别镌“云渠”“德渠”“亦渠”。是人工开凿的蓄水池,蓄水量1.6万立方米,是舟山首座小型蓄水工程。鹤龄泉建成后,基本解决了沈家门港渔民和居民用水困难。
那么,为什么要建鹤龄泉呢?
因为阿拉沈家门地区以丘陵为主,山地水源短,淡水资源匮乏,饮水主要依靠几处水井和天降水,每逢干旱,饮水十分紧张。1924年,家住新街的刘鹤龄儿子刘云茂先生仰承先志,募捐兴建泗湾神功池,当时沈家门3000多户居民的饮水全部来自于此。后来,随着沈家门渔业的兴隆,人口数量激增,神功池已不能满足需要。
1933年12月28日是刘鹤龄先生百岁冥寿。当年8月,与刘鹤龄祖孙三代有深交的张申之、王路涵、王志良、张晓根、张康甫、陈人宝、金润泉等59人,商量着要凑钱庆贺刘老冥寿。当时担任定海中国银行、农工银行行长的刘鹤龄之孙刘寄亭、刘汉亭,一直推辞这份诸多挚友和社会名流的心意。
盛情难却下,刘寄亭兄弟提出了一个建议让大家商量:“我们兄弟一直盘算着要开引岭陀山的溪水,汇集起来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遗憾的是,引水工程巨大,需要大量资金,我们兄弟几个难以全部承担下来,如果各位挚友,看得起刘家上下,成全这个义举,我们愿意把各位筹集的筵庆资金,用来建造一个蓄水池,名字就叫‘鹤龄泉’,算是对祖先遗志的继承,也让这个百岁诞辰更有意义。”
大家听后,无不为刘寄亭兄弟感动,于是合议以“刘鹤龄先生百岁冥寿移资续建积水缘起”公而告之。
公告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沈家门有点能力的人掀起了捐资热潮,定海、岱山、嵊泗也有热心人捐资,连上海的杜月笙也邮资相助。
据统计,有千余人与诸多渔工贸行社参与捐资,累计13400元。建池的实际耗资2万元,剩余部分都由刘寄亭兄弟自己出资。
鹤龄泉造好后,又建一条引渠将水接到朱天庙前一口长方形的三清池内,专供沈家门居民和渔民生活使用。
艰苦创业是一脉相承的。教场下两个大姓——朱姓和郑姓分别于明末清初从宁波奉化、镇海等地搬迁而来,郑家落脚在教场下中心地段,也就是现在的吉祥家园右侧;朱家落脚在教西,也就是现在的岭陀隧道西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值得郑、朱家后代骄傲的教场下有郑家弄,“天房弄”“地房弄”“人房弄”几个独具姓氏特色的地名。“三房弄”位置,从上到下,大房住天房弄,二房住地房弄,现改为创建弄,三房住人房弄,现改为建筑弄。多年来,同村人几乎都带有某种程度的血缘关系……这是郑、朱家先民艰苦创业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