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肌理中隐藏着历史的痕迹,长河的浪花里折射出文明的印记。我们涉足在松阳县,翻阅着建县1800多年历史的厚重史书,可以看到松阳的先民们,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县域里,用心血汗水演奏着山石水土木的交响曲,开发出100多座格局完整的古村落,特别是78座国家级传统村落,营造起数不清的风格各异的乡土民居建筑。无疑中这也成就了近年松阳建设全县域生态博物馆的深厚底蕴。从2014年开始,屈指八年倏忽而过,采用“中心馆”“专题馆”“展示点”组成的框架结构,打造“永不闭馆的生态博物馆”,覆盖全县。
嶙峋成大器,磊落有良工。来自哈佛、清华、港大的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着这些由山上石头,山中林木组合而成的农宅民居,他们运用“中医调理,针灸激活”的岐黄思维,妙手回春,修旧如旧,使得农宅民居得以活化利用,代之而起的则是一座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生态博物馆,如天星般点缀在青山绿水的躯体上。它们走出了传统博物馆“馆舍天地”的思维,这里没有残碑遗墨流传瑰宝,没有夏鼎商彝罗列博古,而是在美丽生态的天地里擘画着“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它们最大限度地赓续着看得见山的自然风貌,望得见水的风俗习惯,记得住乡愁的生产方式……
【松阳史诗】绿树芳草的吴家山脚,清澈蜿蜒的松阴溪畔,一座仿古风格,粉墙黛瓦,青砖块石的建筑别具一格,它就是松阳县博物馆,也是近年来全县域生态博物馆群建设中的中心馆。步入馆内,那琳琅满目的藏品全都是在松阳出土的,1800多年的建县文明史,任您在时间的旷野上漫步,在岁月的长河中畅游。序厅是“膏腴之府——括苍深处的桃花源”,巨幅大理石阴刻松阳全景图,将观众带入“地名松阳,水名松阴,负阴抱阳,化生万物,天人同构造化地;仙人府地,风物宜人,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福被苍生佑万民”的美丽境域。尔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人文初始——新石器时期至秦汉”,那展陈在柜的石斧、石镞、陶盉、陶罐,虽是沉默无言,但却是历史最好的诠释。接着,“千年古县——汉末至南北朝”,汉代的陶灶,三国的铜镜,东晋的鸡首壶,竹笼卵石坝,龙骨水车等实物,再现了松阳自古来发达的农业、水利、手工业。往下,便是以“县学教育”“宗教盛行”“采矿和矿冶业”“松香采制”,凸显了松阳“文化鼎盛——唐至宋元”,而凤耳瓶等国宝级珍品的存世,使唐风宋韵锦上添花。旋即,以“交通”“松阳高腔”“明清古街”等,还原了“商贸通衢——明清至民国”的历史风貌。“黎明曙光——辛亥革命至松阳解放”则使松博之旅徐徐谢幕。然而历史的回响却久久地叩击着每个观众的心扉……
【非遗弦歌】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的松阳县明清古街,一眼千年,触目皆是老房子。在它的核心区域有一幢高大轩昂的“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它是丽水市第一家非遗馆。该建筑始建于明代道教的万寿宫,建国后又先后为工商联旧址、老电影院。如今天下游客在这儿解读着,松阳大地上137项国字、省、市、县非遗项目的奥秘。在前半幢的展示区里:随着唐代诗佛王维“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描摹,松阳传统戏曲,音乐,文学与方言的鼎盛是由来已久,松阴溪的涛声里,和鸣着松阳方言里的先秦古音,唐代道教宗师叶法善留传的《月宫调》,畲族三月三歌会……。采撷着竹溪摆祭、佛像泥塑、月光佛画、驱邪巫画、迎神赛会、端午茶等等家喻户晓的民俗与信仰,似乎闻吸到了“百善孝为先”“慎终追远”的中华美德,正丝丝缕缕,化作“松州古风”绵延至今。在山水形胜,物产丰饶的“山水家园”里,门类众多的木雕、陶艺、晒红烟、火腿、特色小吃等生产,生活,商贸习俗与技艺里,渗透出先民今人的智慧和美学。每逢喜庆年节,玉岩船灯、文武彩灯、山边马灯、淡竹板龙、小吉草狮等等,十余种传统灯彩与舞蹈齐聚县城,营造出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灯舞太平”。在后半幢的展演区里,十余支民间艺术团队,正在“每周剧场”里轮番上演着国遗项目“松阳高腔”,道教音乐月宫调,木偶戏,婺剧及其他综合性演出。广大观众深深地感受到,这里到处是岁月流转的影子,光阴轮回的足音……
【云雾岁时】在众多摄影家的镜头里,松阳县的西坑村就是“中国最美的小山村”。远观,悬崖峭壁上的半山腰,大山之神奉送给这儿的村民,一块突出的台地,村庄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滴露竹浪,直耸云天的古树林涛围裹着,掩映着数十幢清代民国的古建筑。在天地灵气的庇佑下,村民们就这样祥和静谧地生活在这片乐土上。这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云雾村,一年有二百多天,云雾在此聚散飘飞,村前清涧,村中古道,白雾绿植,宛若仙境。有捷足先登者,“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网红民宿,早就在这儿经售云雾。2021年的初夏,浙江省的第一座“松阳气象·二十四节气馆”应时而生,六幢民房改建而成的节气总说馆、松阳节气馆、松阳气象馆就坐落在这儿。通过大量的立体模型、图解、实物,形象的介绍着节气的自然科学、历史风俗、物候变化,生动的叙说着节气的气象变化、农谚农事、风俗饮食,当然还有户外观赏云雾,品尝节令食物。在这天地境界中,人们静静地感悟着岁月的诗意,生命的美学,灵魂的飞翔……
【石堡契约】步入松阳石仓这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循着绿飘带似的石仓溪转悠,您时时能感受到“江南客乡,水墨石仓”的风味,依稀可觅的闽西民俗,浓郁的汀州话音,数十座连绵不断的清朝民国古建筑……。2017年5月,牵手石仓清溪,背倚山体梯田,崛起了一座石仓契约博物馆,远观颇有石头城堡之态势。因为建筑墙体全部采用当地石材砌筑,室内空间参照当地古民居之天井形态,顺着水渠线性展开,形成三个展览区间。尤为精妙的设计是,烟雨飘渺时水渠上方屋顶排水沟中之水,会如水帘洞似的直落下方水渠,如遇正中午阳光直射,可见隐隐彩虹。馆内展厅分为三个区域,分别展示契约与土地,账本与工业,家书与生活,泛黄的契约文书,放置在大型的木刻古画的展柜里,古色古香拂面而来。一万余份清朝民国的契约文书体量庞大,展示了石仓阙氏从福建迁徙,买田置地,淘沙炼铁,开枝散叶的风雨历程,堪称古代农村社会形态的“活标本”,足可与名闻天下的邻省“安徽文书”相媲美。馆周石墙屹立无语,但它隐喻着三百多年来的契约精神,坚实厚重根植于大地……
【民俗密码】松阳县箬寮原始林景区,因其山体高峻、奇峰耸拔、花繁林茂、生物多样、飞瀑流泉、云雾缭绕而著称于世,其山麓下有一大潘坑村,从明朝万历年间建村至今已400余年,该村有家民俗馆,是新晋的省级乡村博物馆,因其藏品丰富,远近闻名,风闻而至者,络绎不绝。进得馆来,二百多件馆藏文物氤氲的纯朴民风,令人陶醉新奇。农耕文化、祭祀文化、婚嫁文化、节气文化等赫然入目,“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勺,特别是焖饭用的铜罐,盛饭用的饭罇,孩童用的摇篮、站桶,称粮的米斗,储放种子罐,夜间照明灯具,出行用具提箩、食箩、篰篮等,这些陌生的字眼和稀见的用具,如今在都市圈里已难觅其迹,然而在这里尚可大饱眼福。传统农耕用具,犁、耖、耙、碌碡、浪筛等,还有瓦匠、木匠、铁匠、铜壶匠、草席匠的工具,捕鱼工具,饲养工具等等,都在这儿静待八方游客赏览。特别震撼的是“镇馆之宝”——銮驾,包括龙头、凤凰、关公青龙偃月刀、岳云铜锤、程咬金板斧、吕布方天画戟、八仙法器等共35件。目睹亲见此类文物,恍如历史倒溯,时光定格……
【竹海松香】竹溪源头,筠海深处,松涛阵阵,梯田层层。全国唯一的松香博物馆,就坐落在这个名唤小竹溪的山村里,馆旁就是流水潺潺,清莹澄澈的溪涧。这个荣列省级乡村博物馆的松香馆,是由原村大会堂改建而成。该馆通过缩微场景(器具)陈列,辅以图文解读和视频宣传片等手法,形象地展示了松香生产流程基本要素,忠实地记录了松香从业者创业的艰辛和轨迹。松阳境内,松林漫山遍野,先民们早在1200多年前,即有采脂炼香活动。四十年前,三万农民,组成松香铁军,手握采脂刀,迈开铁脚板,走南闯北,千山万水,风餐露宿,足迹遍及十八省域,百余县市,如今松香产量占全国近半壁江山,从而被国家林产工业协会命名为全国松香孵化基地。松阳脂民创造的“上升式采脂法”,钩形松脂割刀传遍东南各省,被称为“松阳采脂法”和“松阳刀”,列入林业教材。松,马鬣龙麟,铁干虬枝,立地参天,敢擎日月,丈夫气概,大夫风范,南山之寿,翠凝千秋,大材栋梁,横柯弄影,啸雨吟风,卧云阅世,雪中幽姿,空谷传声……
【永乐王景】中国的大明王朝,历时276年,其间有一部皇皇巨著——《永乐大典》的问世,对明朝乃至今天的华夏文明,都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在历史浮沉起伏的烟尘之中,也许有许多人都不甚清楚,当年在编纂大典的庞大队伍中,有一个名叫王景的总裁,便是于元末明初出生在“江南最后的秘境”——松阳县王村,当年他为大典的问世呕心沥血,书成后不久便因病溘然长逝。王村,是一个版图上普通的村庄,近年在王家祠堂的对面空地上,崛起了一座纪念性建筑——王景纪念馆。该馆风格别出机杼,将王景跌宕起伏的一生分为“家乡勤学、入仕朝政、返乡守孝、重返政坛”四个区块空间。根据王景生平提炼出的前言及16个人生节点,构成他一生的线性时间轴。然后将建筑的17个转角结构节点叠加,放大为纪念角,通过平面“L”形的混凝土剪力墙,围合出类似“龛”的纪念空间,17个纪念柱以当地石雕画面,展示各时期真人大小的王景人像及活动,顶部以天光照明,烘托出“龛”的庄严感和纪念性。木格窗外,竹枝摇曳,夯土墙内,光影斑驳。人们在这片静穆的空间里,缅怀追思着先祖的言文行远,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王景状元饼,因其独特的色香味,而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
【宋韵才女】随处可见古址古迹的县城一角,官塘路55号,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一个三角形的场地,耸立着一座钢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四层艺术建筑,这便是近年建造的张玉娘诗文馆。张玉娘,出生在宋韵氤氲的南宋松阳县,字若琼,号一贞居士,官宦之女。工书善画,尤擅诗词,后人将她与李清照、朱淑贞、吴淑姬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著有《兰雪集》二卷,共辑录诗117首,词16阕,被称为是李清照《漱玉集》后的第一词集。玻璃围墙的四周外侧,白色石材基座上,悄立着88块竖向白色石板,那上面镌刻有张玉娘的诗词,宛如一张张洁白的书页,向浩浩长天展示着她的兰心蕙质,向芸芸众生映现着她的绝代芳华。楼上展馆,透过那诗词作品,生活用具,文房四宝,后世对她的评价及研究材料,还原了一代女诗人悲情忧患的生命际遇,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俯瞰楼下的追思园,四周透明度渐变的玻璃围墙,铺展的白色砂石地面上,突兀着兰雪古井,鹦鹉冢遗址,一股浓郁的纪念氛围扑面而来。那窸窸窣窣的风吹红枫叶声,隐隐中似乎能闻及当年女诗人的莺声燕语:“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舟楫忆旧】松阴溪县城段,江阔流缓,水碧波平,绵长的防洪大坝内侧,坐落着一处全方位展现松阳航运历史和船帮文化的展示馆——松阳县航运博物馆,它同时也是航运和造船技术的体验工坊,此馆竟然是在闲置了三十余年的,原来老航管所和老船厂的旧房子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慢慢地移步于宽大的航博馆内,眼瞅着停歇在水泥地上的舴艋小舟,那上面似乎还留着竹篙和河流卵石撞击船身的痕迹,目睹着陈列在展厅内的桅灯簑衣,船锚缆绳,那上面似乎还可闻及当年船民搏风斗浪的豪迈气息……。这些老物件,仿佛一瞬间就把人的思绪拉回到了百多年前:当年松阳县公路运输很不发达,所以松阴溪水运便成了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主要通道。竹筏木排,舴艋小舟,篙声叮咚,桨花翻飞,帆影点点,上滩逆水,船工拔船,拉纤号子,高亢激昂,溪山共鸣。烟茶桑叶、竹木柴炭、稻米顺流,通达四海,洋货海鲜,逆溪上驶,畅运八方,松阳码头,千船云集,樯桅如林……。而此时航博馆所在的老船厂则建于1949年,当时是松阳人外出求学,经商,公务,以及外地来松人员选择水路,乘船出入松阳时上下客的主要站点。出行,希望的起点,回归,心安的终点。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然触景生情,往事如昨,那里有云水江天,浮家泛宅的艰辛,那里有乘风破浪,送往迎来的旷达……
【木雕殿堂】在沧桑变迁的岁月中,中国三晋大地的山西,形成了大院文化,诸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有口皆碑,名噪华夏。而在秀丽温婉的“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也有一座黄家大院,名闻遐迩,人称“木雕艺术的殿堂”。其占地面积6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2平方米,是清末民初松阳首富黄中和、黄绍桂、黄秋光祖孙三代,历时60余年苦心经营,投放巨资建造而成的大型宅院。前院百寿厅,建于民国初年,系黄中和的孙子黄秋光所建,是黄家大院的精华所在,为三进七开间,面阔27.6米,进深33.8米,柱子172根。前院的牛腿和雀替上共有204个篆体寿字,且写法无一雷同,故称百寿厅。中院武技楼为一进五开间的三合院,建于清道光年间,为黄秋光的爷爷黄中和所建,也是黄家大院中最早的建筑。后院是并排的“梅兰轩”和“竹菊轩”,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一进三开间的三合院,俗称“三间”,为黄秋光的父亲黄绍桂所建。刻刀所至,细致入微。牛腿雀替,窗棂轩榥,题材芸芸。昆虫动物、四季花果、祈福祝祥、孩童戏耍、文房四宝、琴棋书画,洋洋大观,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细观这幢格局繁复的浙南传统民居的典范,绘画、书法、诗文集于一院,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堂……
下篇:工坊和驿站,凝固的音乐
德国文豪歌德曾有一句名言遗世:“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名言架起了建筑与音乐之间的美丽桥梁。建筑是时空的美妙组合,既有高低疏密的空间变化,也有高潮休止的时间更替。母亲河松阴溪沿岸,那飞峙于独山顶上,三层仿宋式歇山重檐坡屋顶的蟾峰阁,地标性的建筑,傲视着大地上的万物,宛如音乐的高声部;还有那端坐平野上的延庆寺塔,层层登处接星宫,俯视着稻菽之田,桑菇之畴,虔诚地传送着历时千年的风铃声,该是音乐的中音区;再有那不胜枚举的传统村落里,那鲜活的风格迥异的农宅乡居建筑,满满的烟火气,恰似音乐的低音符了,弥散在朝夕晨昏的乡村史书里……
巧工筑灵台,其惟贤者乃能乐此。近年来,在松阳的山水间,崛起了一批共富工坊,水边驿站,公共空间的先锋建筑,无论在协调与对称,韵律与节奏,均衡与统一,比例与线条,色彩与风格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这得益于哈佛、清华、港大的建筑设计师们的奇思妙想。音乐是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而建筑则是在空间中固定的物体,建构之妙,存乎一心,更是造成美学上的冲击和震撼。松阴溪畔,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和鸣着清澈澄莹,叮咚奏乐的溪水;青山翠岭,檐角廊柱,高墙围屋伴随着烟云飘渺,天籁喧闹的林海。那工坊、那驿站、那空间,既是农村生产劳作的天地,又为民众休闲活动的场所,所过之处无不欢声笑语,赏心悦目,其乐融融……
【古法红糖】古人的一首《咏甘蔗》诗,写尽了甘蔗的风采。“绿阵连烟垠,风雨化精节。玉露含青紫,泌彻哲人心”。樟溪乡的兴村,毗邻松阴溪,四周的田野上长满了高大粗茎,青紫茂密的甘蔗,在冬风中摇曳点头,排排行行,疏密有致。兴村运用古法制糖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其精心制作出的原生态,无污染,无公害的红糖早已货畅其流,因此被人称为“红糖之乡”。有感于要改善原本传统小作坊生产,走向产业化加工,近年一座高大的红糖工坊,突兀在绿色的原野上。挑高的轻钢、寻常的红砖、苍翠的竹子,有机地组合成休闲体验区、甘蔗堆放区,六个灶台三十六口锅的传统红糖加工区,传承了村庄内核的文化传统元素。通透明朗,视野开放的空间设计,让整个红糖制作现场一览无遗,变成活态展示的博物馆,让游客放心的“阳光工坊”,乡村生活和诗意田园叠加的舞台,呈现一种剧场的艺术效果。尤其值得玩味的是玻璃幕墙上的手工白描,《山水风景》《田园农耕》《甘蔗种植》《甘蔗运输》《古法红糖》五个篇章的画面,艺术地展示了红糖制作流程,勾勒出一幅动态的乡村悠长画卷,别有趣味。近来,针对该工坊的微改造精提升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国首家乡村米其林快闪餐厅”将在这儿入驻,乡村工坊也具“国际范”……
【老屋古纸】温婉绵柔的松阴溪畔,绵延四里的明清古街南端,100年老建筑和300年古非遗发生了一次美丽动人的邂逅,也许是冥冥之中定下的缘分!眼下这座建于清朝末年的老屋,饱经风霜,早已是破门旧窗,残壁断垣,居然还有土灶,清朝是厘金局,民国是统捐局,也即当今的税务局。近几年在杭州古建设计师的妙手治理下,枯木逢春,老屋新生,如今蜕变为非遗工坊。与之美丽邂逅的是,源于300年前深山老林里的李坑古法绵纸,在这儿安家落户。结香树,诗样的名称,取其树皮纤维,经过七天二十多道工序的打磨,方有轻薄有韧性、经年不褪色的绵纸,可广泛地用于糊灯笼、扎纸鸢、做纸伞、粘窗户、写契约、纳鞋底……。如今掌门的是第九代传人,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女性。“让每一张纸都变得美而有趣”,这就是她的文创主题。在这双白皙娇嫩的纤手之下,古法绵纸绽放着别样的风采:映现出植物天然纹路的花草纸,散发出玫瑰花香的女性专用古法唇纸,氤氲出植物汁液的记事本伴手礼……。工坊内,汇演区、体验区,小学生笑逐颜开;参展区、阅览区,中学生满面春风;授课区、论坛区,同济大学生哲思雄辩。薄如蝉翼洁如雪,纸寿三百如初馨,美丽浪漫的纸艺世界里,那里有大山的呼吸,绿植的气息,碧水的润泽……
【液体山珍】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横樟村,坐落在一块封闭的谷地中,村周九座山脉,成“九龙抢珠”之势,将村落团团围裹,二条清清溪涧汇聚在此,村口庙旁古老大樟树,枝干横伸路外,遂有其横樟村名。村中第一大姓是包姓,有“中国第一清官”之称的包拯后裔,就择地在这儿聚居,开枝散叶已800余年。村口溪边的下沉场地,有个百多年历史的油茶工坊,传统的木结构和夯土墙建造,内有一个水碓子和两套木质的榨油机。那漫山生长的油茶树,多少年来都在这儿经过剥壳去杂,烘焙碾末,蒸粉包饼,装膛榨油的传统古法工艺成为茶油,供村民食用和市场销售。但因年代久远,老旧破小,已闲置荒废多年。近几年在传统村落的改造中,得益于建筑针灸的策略,一个面貌焕然一新的油茶工坊,在旧址上起死回生。主体建筑和室内的木制设备依旧保留,空间向外扩张,在侧面形成厨房和产品包装空间,室外的休闲凉亭提供了面向山涧的观景平台。外圈扩建部分包裹围绕老工坊,外墙直接使用溪涧卵石,和周边梯田及溪水浑然一体,油茶工坊成为村民和游客共享的体验休闲空间。吱吱呀呀的榨油声,仿佛一曲古老的歌谣,飘散在远黛近烟的山水间……
【乳脂软玉】蔡宅村,一个四面青山围拱,溪涧穿村而过,古建筑高低错落的小山村,这里是客家人聚居之地,素以客家祖传工匠闻名,同时还有香气飘溢的泡豆腐工艺传世。近几年,村口空地上一座令人耳目一新的豆腐工坊的崛起,使得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成了中外游客的打卡地。您看,豆腐工坊采用木桁架拼装结构,阶梯式空间布局,传统的斜屋面,小青瓦盖顶,密布通透的玻璃天窗,给工坊以清晰明亮的光照通风。车间由原料准备区、磨浆区、煮浆区、炸制区、摊晾区、品尝区,生产的工艺流程沿阶梯向上,建筑一侧是供游客参观的通廊,游客对流程一览无余。这座全国唯一以豆腐工坊为主题的建筑艺术空间,不光丰富了古村落的格局肌理,同时也使昔日的传统家庭作坊,受制于环境条件,食品卫生,销售单一的现象,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来自都市及国外的游客纷纷争相入场,亲手体验生产工艺,现场品尝新鲜出炉的泡豆腐,为一坊的烟火气深深陶醉。还有“探寻一颗大豆的奇妙旅程”的亲子游、研学游,更是让小朋友们欢呼雀跃。“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古诗描绘的也许就是这儿?!
【山头村醪】循着蜿蜒曲折,盘旋而上的山间公路,来到半山腰一个名叫山头村的所在,据说这里有清冽甘甜的山泉水,还有圆润白净的糯米,因而成就了远近闻名的米老酒。每年秋天糯米成熟后,村民们便采集当地的辣蓼草,榨汁添上米粉,经过发酵,晒干等七道以上工序,遂制成酒曲,备用酿酒。为整合原有的家庭作坊,一个采用不规则梯形布局,混凝土拱顶式框架结构,镂空红砖墙面围护的米酒工坊,在村口的一处下沉式场地上诞生了。地下一层是藏酒的酒窖;地面一层为生产空间,浸米、煮米、发酵混合、过滤、挤压、杀菌、产品包装,线性的生产工序形成了建筑整体的空间旋律,车间的外侧是提供参观的遮阳步道;地上二层是休闲体验的观景平台,赏一眼远近山景,吸一鼻清新空气,品一口醇香米酒,真是人间快事!美醴佳酿的村醪,既保持了传统手工酿造的工艺风味,又有现代化的过滤、杀菌、灌装系统的食卫条件,因而畅销市场,深受外地游客的欢迎,百姓钱包厚实了,一个典型的“共富工坊”。我欲乘风归去,抱瓮倾壶酒香……
【田园书房】脚下匍伏着一条绵延曲折,两侧绿植夹道,状如绿飘带似的浙江最美绿道——松阴溪绿道,红黄蓝三色标志线醒目地随着绿道腾舞。以此作为时空轴,前方就是省级湿地公园——松阴溪湿地公园,这里是其核心地段大路潭湿地。从上游下来的水缓缓流动,亲吻着绿色的草甸潺潺淙淙地欢鸣着,各色野花丛丛簇簇地生长在草甸上,水中小鱼儿悄无声息地游动着,大小鸟儿或在草甸上觅食嬉戏,或在岸边的矮树枝头和灌木丛中,时而跳跃时而栖息,又见白鹭停牛背,松鼠逛绿道……。绿道背后就是平展展的,畦畦垄垄规则的大片田野,那上面有稻穗沉甸,茶叶绽绿,水果挂枝,宛如巨大的调色板。其间茂林修竹中,农宅错落,阡陌纵横,炊烟袅袅,鸡鸣狗吠……,典型的田园风光图。就在这片硕大的田园湿地的拥抱下,紧贴绿道旁侧矗立起了一幢玻璃幕墙落地,四面光线通透的二层建筑,被称为田园书房。一楼是活动展陈区,不定期开设各种展览活动。二楼是核心阅览区域,配备自助借还书设备,实现了全县域内图书共享共通。书房四周空旷,可供游客尽情赏览典型标准的“千年古县,田园风光”。田园书房一推出,颇受县城市民的欢迎,纷纷合家出动,既观赏溪流风光,又骑行锻练身体,还可小憩补充精神粮食。周边农民群众闲余也时常光顾。特别是到了双休日节假期夜间,那湿地上露营的帐篷灯光五彩缤纷,与天宇星光,同周边溪鸣,构成一幅大美无言的星溪夜旅图……
【竹林剧场】国家级传统村落横坑村,坐落在崇山峻岭中,村前一条环村而过的小溪涧“横坑”就是村名的由来。村口长满数十株珍贵参天古木,触目所及,全村皆是黄墙黑瓦的农宅,沿着山势呈阶梯状而建,俯拾皆是的石头,构成了曲里拐弯的台阶巷弄,全村格局是爱心形状。这是个建于明朝的小村,距今有400多年历史,19栋历史文化建筑仿佛炫耀着它的沧桑厚重。站在高处纵目一览,村庄四周漫山遍野皆是茂密苍翠的竹海,钻进去一如迷宫。一片毛竹林由同一根横走茎萌发,因此毛竹的根系具有特异的整体性,且毛竹韧性很强,竹子下弯一定程度,依旧能保持完好的生长状态。有聪敏智慧的建筑设计师,就利用毛竹的天然属性,在竹林深处觅一平坦开阔之处,把四周的毛竹有秩序地下拉,围合出类似穹顶的状态,再铺上木板舞台,“竹林剧场”就诞生了。竹子都有一定的生长周期,每年把老竹子砍去,把新竹子重新编织进来,竹林剧场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新陈代谢体。松阳高腔等艺术团体闻绿而来,外地游客竹林休闲露营乘翠而至,“乘风破浪的姐姐”、知名舞蹈艺术家、央视春晚领舞者朱洁静拍品牌代言片来了,苍翠竹林,高竿劲节,清风习习,竹叶沙沙,一袭白裙,亭亭玉立,曼妙舞姿,雅乐悠悠……
【水文白沙】曾记否?300多年前,一曲《平沙落雁》,天籁般的琴音在琴弦上流岀,抚琴者心怀天地,胸有丘壑,与自然万物对话。“万物有灵且美”,在天高云淡的秋冬之交,暮色苍茫,烟波浩淼,悠扬的琴音与起落湖泊平沙上的雁群共鸣,凸现古人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奇妙意境……。由此把镜头拉回到近些年,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的松阴溪白沙段的湿地上,也常现成百上千只白鹭的身影,飞翔时似白云飘动,嬉戏时如流风回雪。这些大长腿的白色灵禽们,也许发现了昔日的荒滩上,如今冒出了个水文化公园,这在省内也是名列前茅的。柔韧弯弓弧形体,刚直棱角长形体,构成一组浮在水面上的美筑——水利博物馆,屋顶上种满各种绿植,称之为“会呼吸的建筑”。信步馆内,松阳水系、先人治水、全民兴水、水利遗存、水运桥渡、水事文化,六部曲的文字图片实物,道尽母亲河松阴溪的前世今生。长长线性或弯弯弧形步道交错水面,堰湖荷园,清香醉客,花娇欲语,翠盖游鱼。白沙水利翻板闸横卧溪面,激流跌宕,漩涡翻滚,鹭影翩翩,清韵声声;科普景观电站,碧水滔滔,光电源源。一帧兼具旅游、休闲、运动、文化、研学、科普的“鹭栖白沙图”正在徐徐展开……
【独山螺旋】北宋年间最后一位状元沈晦在游玩松阳独山时,负手而立山顶朗声赋诗:“一峰独秀横溪阴,青林倒影千丈深”。独山孤峰耸立松古平原,因山高百仞,故又名百仞山,是松阳地标山,又是松阳古时十景之一——百仞云峰。独山三面环田,东南崖陡,远观状如孤蟾蹲坐,多少年来孤独地目睹着松阴溪水浩浩东流,孤峦翠山倒影碧水怅然无语……。而今独山再也不孤独了,山麓下的一块大洼地上,崛起了独山驿站,定位为松阳的游客服务中心和水上运动中心。独山驿站是整体矗立在水面之上的木装配结构。从空中俯瞰,它俨然如艺术螺旋恣意地向天光云影致敬,与远近毗邻的水岸陆界构成起伏有致的水墨曲线,清风拂水时,又似波光潋滟的写意漩涡,霏霏雨天时,又像飘渺荡漾的灵动水滴。每个步入驿站内的游客,随着弧线空间的导引,玻璃墙面透明度的渐变,每移步子,细察玻璃外面的山水景观,形成变幻不定的光影视觉效果。二层的多功能圆形空间,那屋顶上的孔状开口,不同时间的阳光可以在地面上形成不同的光斑,以黄铜片标注,记录着二十四节气的轮回痕迹……。
【廊桥新梦】每次骑车路过近年新建成的旅游节点——石门圩廊桥时,必定要驻足在廊桥的中心绿岛处,细细浏览这桥周景观:桥的上游是一道建于明清年间的古堰坝——午羊堰,246米长的堰坝拦腰截断松阴溪水,以供周边农灌和民生使用。这堰坝的坝顶呈连接式的圆弧形,那滔滔流水淌过颇具艺术范儿的坝顶,顿时飞珠溅玉,如练似雪,煞是壮观。桥的下游是远近闻名的成片的大路潭湿地,呈标准的生物多样性汇聚表演之舞台,繁花绿树,鹭飞鱼游。桥之左右两端则是被评为浙江最美的松阴溪绿道,悠悠漫漫。再远处就是平畴连绵的田园风光了。这真是一幅得天独厚,精致灵动的虹影碧水图呵!细究足下的石门圩廊桥的前世今生,它的前身是兴建于1974年6月的石门圩大桥,263米长的混凝土双曲拱桥,以沟通松阴溪南北交通之津梁。40多年的风雨沧桑,年久失修,使大桥面目全非,几近废弃。近年来,借助于松阴溪景区的建设,给石门圩大桥以起死回生的良机,保留原桥将之改造为步行廊桥。新廊桥采用木装配结构,外形借用当地建筑形态,在桥拱处廊顶开放,线性路径上,晴天时享受光影交错的节奏,雨日时体验雨丝风片的美感。桥中央放大的平台,行列式绿树形成绿岛,视野开阔。如今廊桥新生了,或休闲、或运动、或娱乐、或集市……
蓝天渺渺,白云悠悠,山川历历,芳草萋萋。田园纵横,阡陌交错,古建新筑,和谐共存。秘境松阳:吟啸青山翠岭,踏歌碧水清溪,流连生态博物馆,万物有灵且美,千年唐风宋韵。桃源松阳:穿行百态千姿古村落,瞩目马头青瓦夯土墙,倘佯新潮共富工坊,笑览时尚文体驿站,闻吸非遗开花之飘香,欢赏琴棋书画蜜酒糖。古典松阳:漫步闾阎扑地古城区,徘徊烟火浓郁明清街,打铁声、弹棉音,手擀面、煨盐鸡,巷芷茶、元朴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