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仁伟
一直觉得农历五月是绿色的,是那种希望与生机的汇聚。“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芬芳的泥土里,生命绽放!
我又一次站在了父亲的田园上,田埂的湿土触碰着光光的脚底,满目的生机扑面而来,让人情不自禁地要与水田来个亲密接触!于是,迅速挽起裤脚,弯下腰身,踩进水田。
先拔秧苗吧,这可是技术活,轻重要适度,轻了拔不上,重了伤苗,要捏住茎的底部,迅速提起,这样连带的泥土少了,又保证了秧苗的完整。绑秧苗更是一项技术活,绑绳是笋壳撕成的细条儿,均匀有致。父亲的绑法首屈一指,他将细条儿一端用大拇指按住,顺时针绕一圈,再把另一头搭在之前的一端上,随后把线圈往上一拨,压住两个端头,最后拉紧最先的一端,就完成了,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插秧是我很喜欢的,我是父亲的“关门弟子”,我自诩得到了真传。父亲常说:“不是每一株秧苗都要对齐上面一棵,在一定范围内往左往右一点儿,都是直的,不要计较每一棵的曲直,差不多就行了。”这是父亲的态度,完成才是质量,不要过分追求形式。
插秧插头排的才称得上师傅。以前,主人家第一碗点心是要先给师傅的。一畦田越宽阔,插头排的功底就越显得突出,插旁排的人才好干活。如果头排的师傅技艺欠差,不仅耽误时间,更影响旁行。
父亲年轻的时候,屡次被推为小队里插头排的人选,于是,功夫在训练中日渐增长,成了全村数一数二的插秧师傅。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什么手艺都是练出来的。有时候机会给你,就要好好把握,不要把机会看成负担。虽然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得到的往往终身受益。”
此时,农田里星星点点的水花,葱葱茏茏的绿意,让这个时节名副其实:“乡村四月闲人少”啊。秧苗的新绿在水田中摇曳,没有烈日,没有大风,早上插起的秧苗,下午就恢复了精神,正是好时节,又逢好天气,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
父亲八十高龄了,本该享着天伦之乐,但是他坚持要种着两亩多水田。我们子女三番五次地劝阻,他始终不忘一句:“能活动才是健康,能劳作了才是福分!”他一辈子舍不得田园。
夕阳在山峦间轻轻滑落,余辉温柔地抚摸着水田,阴天的最后时刻,太阳终于露了一会脸儿,又是一个好天气!
父亲坚实的腰板,在夕阳中延长,古铜色的脸上是喜悦,将身体的锻炼融在自食其力的劳作中,一种老当益壮的精神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