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 航
那段日子,正是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时期。电视上报纸上每天都在说这件事,一时沸沸扬扬。一般的人,听归听,看管看,该干吗还是干吗。战场距离那么遥远,况且是局部性战争,影响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的。可对这几位老人来说,却是震动颇大。在“活鸡宴”桌面上,老人们对我说,你是没经历过世界大战的人,不晓得厉害的!一位眼睛不太好使的老人舞着手说,现在全世界打一个小国家,太不公道了!另一位老人道,武器没办法比的,老虎吃蝴蝶。大伯接过去说道,这难讲,萨达姆听说有核武器,真把他逼急了拿出来爆破,只怕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这些可说已尘封的老人,没想到对国际动态如此热衷议论,这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老人们开始行动起来,大肆购买粮食。他们往往三俩人合伙,不知从哪儿找来小推车,从超市里往家中搬运整袋的大米,大包装的面粉,汗流浃背,乐此不疲。李姓老人家的粮食,我亲眼目睹过的,占了小半间房子,码得整整齐齐。初看一眼,还误以为这是粮仓呢。
原来,这些经历过二战的老人(除大伯外),人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人都因了中国的古训“民以食为天”而受益匪浅。二战前夕,物资吃紧,黑云压城城欲摧。我的这些在当年还是毛头小伙子的乡人,个个忧心忡忡——同时,他们精神抖擞,摩拳擦掌。他们倾巢而出,将所有钱财用来采购果腹的食粮,工蚁一般往窝里搬运。番人则根本没这种理念,他们高枕无忧,家里的食物顶多够对付个把礼拜吧。随着大饥荒的步步逼近,粮食自然而然地成了头等大事。番人们就苦了,他们饿得眼睛发绿,纷纷流落街头。家中有存粮的乡人们,这下子腰杆子硬了,他们三五成群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东走西逛,牛气得很!据说最初是一位陈姓乡人捡了漏。面色红润的陈姓乡人经过某街区时,与一位妙龄法国女郎对上了眼。法国女孩和家人在一块儿,裹着毯子躺靠在高楼大厦的墙脚根。寒风中,她瞧见步履稳健的陈姓乡人阔步而来,不觉十分惊讶,难免多看了几眼。陈姓乡人的脚挪不动了,扭扭捏捏样子。女孩父亲问道,你家有吃的吗?如果有,我女儿就跟你走了。这个口子一开,可不得了,几乎当年所有滞留于巴黎的乡人,全都领回了一位如花似玉的法国女郎。在战争年代粮食短缺的困难时期,我的这些乡人们倒是过上了几年可称得上幸福的日子。他们勤俭持家,让有限的粮食细水长流,让小日子无处不充盈着小殷实和小满足。在这段日子里,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男半女,延续了血脉。可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结束,那些法国女人领上孩子远走高飞了。因为说到底,他们的组合是不对称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太大,是没法子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下去的。
现在,伊拉克战争爆发。老人们从中嗅到了战争的火药味,他们遵循古训再度“广积粮”。老人们心里踏实了,便相互取笑开来。吴姓老人五十步笑一百步地奚落李姓老人道,你这个老不死,黄土都埋到脖颈根了,还想讨便宜啊!傅姓老人说就是嘛,走路都打抖了,花心不死嘛。李姓老人反驳道,你们藏的比我少?傅姓老人道,我算年纪,吃不了那么多粮食了,这次真的没拉几袋米。李姓老人道,到时没饭吃可别跑我这儿来哭穷!大伯总结性说道,你们放心,也别贪心,仗打不起来了,最新新闻报道了,萨达姆没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