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叶益鹏)“今年我们总计卖出4200多箱翠冠梨,5000多斤散梨,销售额超47万元,其中农户利润占80%。”县红绿融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雷张斌介绍。9月正值雪梨集中采摘期,更是相关企业的销售旺季,翠冠梨订单刚刚圆满收官,个大饱满、脆甜爽口的秋月梨与老雪梨又陆续迎来丰收,而想方设法将好产品卖出好销量、好价格,正是构建产业链闭环、实现“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翻看产业历史沿革,云和是丽水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除了拥有500余年种植历史的云和雪梨,这片绿水青山间还孕育出了“梯田三白”与云和湖有机鱼、黑木耳等众多生态佳品。但在十年前,梨农还需挑担进城卖梨,而今,要把“藏在深闺无人知”的生态好物变成“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畅销商品,在新一代“卖货人”看来,渠道与思路是关键。
“过去种植技术不成熟,零售价格不高,而经过品种改良的雪梨鲜果个头大、汁水多、口感脆甜,2.5斤的雪梨装入礼盒能卖到48元,深加工成饮品、零食后,利润还能再提升30%。”雷张斌简单算了一笔经济账,账单背后,是一张清晰的雪梨分销加工流程图。
每逢采摘季,梨农与县农旅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会以零售或者礼盒的形式,挑选果面美观、单果重量超1.3斤、糖度在12度以上的雪梨进行售卖。随后,农旅投公司再集中收购形状、外观、重量不符合礼盒标准的小果,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河南、安徽和江苏的加工企业,在到货后的第一时间清洗、筛果、榨汁,让雪梨以最佳新鲜度接受加工,销往全国各地。
2022年,云和落地实施《云和雪梨产业创新集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全域雪梨种植面积扩张至2.2万亩,2024年,全县雪梨总产量5800余吨,产值近2亿元,坚实的产量基础为深加工创造了更多可能。同年4月,云和与浙江大学签订共建“浙江大学云和雪梨产业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雪梨深加工迎来高水平智库的有力支持。
销售与技术有兜底,雪梨丰收庆典与梨王争霸、雪梨美食评选、直播销售等活动连年举办,不仅带动了云和雪梨的知名度持续提升,也让梨农的收入更有保障,信心愈发充足。
“我们合作社种了大约400亩雪梨,年产量近60万斤,现在翠冠梨已经售罄,秋月梨也接近卖完,依靠老客户回购、线上线下销售和国企订单兜底,基本不用愁销路。”云和县一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霞说,平摊下来,一户梨农的年收入接近20万元,到了冬天,甜橘柚又有一轮丰收,日子虽忙,却格外有盼头!
不止甜橘柚,近年来,产自云和的白茄子、白辣椒、白黄瓜、稻米、黑木耳、蜂蜜等农产品持续在县外市场走俏。其中,自岩下村黄地自然村蔬菜种植基地送出的“梯田三白”高山蔬菜,现已向20余家省机关后勤食堂和省机关单位、10余家市级机关单位食堂和学校供货。晒足高山日光、吸满山间晨雾的“云和味道”,正通过一条条高速路香飘四海。
好山好水育好物,绿水青山正是云和农业产业从业者增收致富的坚实倚仗。从挑担叫卖到订单盈门,从鲜果直销到精深加工,云和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西南大地生动实践的缩影。后续,随着产品溯源机制的完善和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将有更多生态红利惠及于民,持续谱写“两山”转化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