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我再次回到云和县实验小学,专程看望一位“老朋友”——校园里那棵古老的桂花树。
这棵桂花树树身粗壮,皱纹斑斑,枝桠盘绕交错,树叶密密层层,焕发着勃勃生机。远远望去,百年老桂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为校园撑起了一片阴凉;又像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静静地守护着校园。
据说,这棵桂花树是在1906年学校创办时栽种的,应该有一百多年了。没人知道它的真实年龄,我们都习惯叫它“百年老桂”。这棵“百年老桂”令我牵情。
1988年9月,我进入县实验小学任教,正值桂花盛开的季节。开学那一天,我在校门口就闻到扑鼻的花香,一眼望去便看到“百年老桂”,叶子不大,却枝繁叶茂,那些细碎的花朵藏在绿叶丛中,时隐时现,星星点点。又见树下十几平方米的地面上被零落的桂花铺满了,圆圆的一大块,像冬日薄薄的一层积雪,煞是好看。
“百年老桂”的香是最出名的,别看他老态龙钟的样子,每年秋季都会准时绽放,从不失约。那淳朴的、悠远的花香,渗透着校园的每个角落。若是站在“百年老桂”下面做一次深呼吸,那清香的味儿悠悠的、醇醇的,慢慢渗入肺腑、融入血液,再分散到你的每一个细胞,顿感神清气爽、通体飘然。
在自然界百花丛中,桂花不像兰花那么淡泊、清雅,桃花那样艳丽、眩目,也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腊梅那样孤芳自赏,它是平民化的,可亲、可爱、可敬、可触,就像慈母的叮咛入耳入心。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赞叹过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宋代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在咏木犀词中唱到“清香一袖意无穷,洗尽尘缘千种”。
春去秋来,岁岁年年,“百年老桂”始终不改它的初衷和追求:春天,它悄悄换叶,不去争春;冬天,它绿叶扶疏,不畏严寒;夏天,它浓荫遮日,招来阵阵清风;秋天,它吐蕊扬花,送来缕缕芬芳。
令我难忘的是,每当金秋桂香时,我总爱带学生在树下写作。引导他们细致观察:触摸树皮的岁月纹理;感受叶缘的锯齿;找寻绿叶间米粒般的银桂,细品不同天气里香气的微妙变化——或清冽,或甜沁。启发他们借物抒情:桂花不争艳,默默积蓄后悄然馈赠幽香,如同讲台上无声耕耘的老师、晨曦中挥汗的清洁工……当文字承载这般思考,便不止于描摹,更触及灵魂的温度与敬意。曾有学生妙喻:“桂花树如沉默老友:夏日撑开绿荫遮阳;秋来悄悄铺香小路,仿佛轻语:‘秋天到了,好好享受这清甜吧。’”如此生动,富有人情。
为了呵护这棵珍贵的“百年老桂”,学校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最初是为它垒砌了精致的花坛,添足了沃土,铺上了青草。后见其一分支树干伤痕累累,便用铁丝小心翼翼地将其捆扎固定在教学楼的栏杆上,以防不测。数年后,更有专家亲临会诊,在靠近主干处精心浇筑了一根与树干形态酷似的水泥柱,巧妙地分担了桂树上半部分的重量,并对水泥柱外表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其与古桂浑然一体,宛如树干自然延伸。
几年前,学校迎来新一轮的改造。恰巧,“百年老桂”西侧和北侧的教学楼在拆除之列。施工前,工人们特地为老桂树搭建了坚固的保护架,确保它安然无恙。在规划新造的艺术楼时,设计人员也充分考虑了老桂树,几次易稿,将原计划的直线路径巧妙地绕开桂树,使其稍作远离,从而再次保全了这棵“活化石”。
“粒粒金黄挂满枝,潜香十里不相识。未曾怒放春光里,群芳不及桂花痴。”看着这棵伴着顽童嬉闹、伴着朗朗书声、伴着夜色灯光,与我们一起度过春夏秋冬的百年老桂树,我感慨万千,欣然作笔。“百年老桂”,你是学校的珍宝,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学子,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少年。愿你世世代代枝繁叶茂,香溢满园,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