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雅雯 叶益鹏
“来了啊,这条路,我走了大半辈子。”近日,紧水滩镇徐湖村,海拔390米处,带路的村民李坤飞早已等候在家门口,他指着脚下蜿蜒而上的山路,声音洪亮。
从县城出发,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迂回行进。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里,山路十八弯,时陡时急,车窗外是竹林和农田。抵达方山岭村,已是海拔800多米,还需徒步20多分钟陡峭山路方能抵达遗址立碑处,这也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
一行人沿着山间小路往上,脚下的泥土已经被踩得扎实,缝隙间冒出簇簇青草,沿途野花点缀,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仿佛时间从未惊扰过这片土地的宁静。
李坤飞带着我们走到一处生着青苔的石垒。石垒半掩在灌木丛中,若不细看,很难发现这是当年战斗工事的遗迹。“村里有个老人叫李广太,当年曾为新编二十一师部队的机枪挑水降温,他经常给我们讲那时的故事。”李坤飞的声音低沉下来,“这里曾架着三挺马克沁机枪,战士们就靠着这些简陋的工事,抵挡住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他的话勾勒出当年的激战画面。在这片青山的宁静和绿意之下,曾经燃烧过烽火,浸染过热血,映照过动荡的天空。
眼下,正是百合收获的季节,在山路上远眺,那一头是层层的梯田,依稀可见十多位村民正在田里忙碌,他们弯腰挖掘,然后将一株株饱满的百合小心地放入筐中。回想在来时的路上,经过大源村,正捧起一株百合的村委会副主任王松福告诉记者,“这些‘土地里的白玉疙瘩’是村子的致富宝。为了抢鲜,大家每天早晨五点就得下地。依托‘订单农业’,卖得可好了。”
据李坤飞说,当年的亲历者大多已经不在世。为了了解更详尽的历史信息,下午记者来到了云和县政协。在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丽水市文史馆研究员黄育盛的办公室,墙上粘贴了一幅5尺宽的巨幅鲜亮照片,蔚蓝的天空下是苍翠欲滴的山峰,各处主要村庄与山峰均标注了高程。他手指照片,双眼闪烁着学者的专注,说道:“这是云和与松阳分水岭当年抗战一线的山脉,战线长达80余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42年《第八十八军浙江丽水战斗详报之松阳、云和战役报告》记载,8月3日17时,日军约二百余人进抵茶排、蔡宅附近,与国民党军六十二团第一营警戒部队发生激战。
短短几年时间,浙江省铁工厂迅速发展壮大,机器从二三十台增加到一千多台,月产“七七”式步枪1000多支,手榴弹、枪榴弹五六万发,不仅满足了浙江省的抗战需要,而且运送到了广东、贵州、福建、安徽等地,为全国抗战立下汗马功劳。
1987年,云和兴建紧水滩电站,昔日工厂原址及当年周恩来演讲的礼堂都被淹没。遗址留存虽不多,但周恩来“顶天立地”的时代强音依然振聋发聩。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1989年8月,中共云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小顺正屏山上立碑纪念,碑正面刻“周恩来视察纪念”,背面刻有周恩来视察浙铁总厂的记录。
近年来,当地政府将抗战遗址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小顺村打造红色景区,建成黄绍竑公馆、浙铁兵工总厂、烽火小长城等,通过实物、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当年的军工生产历史和周恩来视察的详细经过。
2024年,小顺村通过乡村运营官招募行动,引入臻远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构建“运营团队+村集体+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云顺乡村运营有限公司。
“我们对小顺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开发和保护,打造红色研学路线,积极开展跨村文旅联营活动。”云顺乡村运营有限公司小顺村负责人蓝莹介绍,去年,全村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0多万元。
瓯江江水奔流不息,当年机器轰鸣的军工基地,如今已是绿水青山环绕的美丽乡村。高速公路贯通,电商进村,民宿兴起……红色文旅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担任讲解员、开发文创产品,“顶天立地”的精神正以新的形式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