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荣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地方志是记录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云和县志》作为现存云和县最早的方志,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其价值不言而喻。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版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版的这一古籍,在对比中呈现出诸多差异,为我们探寻其历史脉络提供了独特视角。
从收藏印记来看,两部县志可谓“出身”不同。上海图书馆藏本首页盖有“上海图书馆藏”“万绿轩王藏书”白文方印,书中第7页还留有“刘廷玑”“玉衡”“王氏藏书同光间修鄞慈两志曾经借出”等多枚印章。经考证,刘廷玑,字玉衡,曾任处州府知府等职,而“万绿轩王藏书”印主人为晚清民国藏书家王体君(王仁元),其藏书在地方修志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首页仅有“京师图书馆藏书印”白方印,书中第7页印章也相对较少,仅存“刘延玑”“玉衡”印。不同的藏书印,勾勒出两部县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转轨迹。
在内容呈现上,两个版本各有缺漏。上海图书馆藏本采用原图彩色扫描,画面清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版为黑白扫描,略显模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因清晰度问题,多处字迹模糊难辨;并明确标注缺少第27页,该页是否缺失,而后来的清同治版本是否也延续了错误,尚待进一步考证;上海图书馆藏本虽清晰,却缺失了第25、26页。并且第71页“之典废得”宫墙”“化鼓钟”第72页“年自甲”“未几明伦”“戊辰冬”“街歌”“候宰一邑使”“韩富欧”、第73页“也哉以是知”“士乐春”“宰云者”等诸多字词缺失。这些缺漏不仅影响对文献内容的完整解读,也为古籍修复与研究带来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两个版本在文字避讳上的差异,成为判断其成书年代的关键线索。上海图书馆藏本对乾隆年号“弘、历、玄”三字多有避讳,如“林汪远弘庵氏修”在该版本中省略“弘”字,多处“历”“玄”字也未完整呈现。这一现象表明,上海图书馆藏本成书或晚于乾隆年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成书时间则更晚。从制作工艺推测,上海图书馆藏本或为官方制作或出自专业匠人之手,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则为后期的再次印刷版本。
此次对康熙版《云和县志》两馆藏本的对比研究发现,翻印版本存在诸多错漏之处。为更好地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发挥古籍文献价值,建议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版及云和县档案馆保存的清同治版《云和县志》为参照,对康熙版《云和县志》进行重新校对与翻印。期待通过严谨细致的考证与整理,让这部古老方志以更准确、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为研究云和县历史文化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