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雅雯 叶益鹏
小满节气的最后一天,石塘镇小顺村多了个“文学角”。
它有两个名字:大名“航天文学角”,因为这里有航天故事、军旅纪实,呼应着门口高高伫立的5枚火箭模型;小名“秋燕文学角”,取自创办者王秋燕之名,“让父老乡亲喊得亲切、顺口”。
王秋燕,18岁步入军营,成为一名军旅作家;65岁回到故乡,为乡村文脉注入新鲜血液。
她的人生,一半是军营的绿,一半是故乡的情。中间连着的,是一支充满张力的“文学之笔”。
心坎里的乡土情怀
小顺村坐落于瓯江之畔,三面傍山,一面临水。
王秋燕的家,就藏在这层峦叠翠间。
1960年9月,她呱呱坠地。因为生于秋天,外公给她取名“秋燕”,却未曾想,这孩子真如燕子般,“在蓝天下,书写航天故事”。
提及母亲,王秋燕给出的形容词是“伟大”。母亲当了一辈子的大队会计,从不对子女说重话,平时喜欢订阅、购买期刊和书籍,闲时总拿着书在看。王秋燕的文学启蒙,便源自母亲珍藏的这些读物。小时候的她,总是捧着《红楼梦》,即便看不懂也不舍得放下。
用王秋燕的话说,“母亲对自己的影响,难以估量。”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参军,当了七年兵,身上有着鲜明的军人印记。每逢春节,他都会把那双从部队带回的黑皮鞋擦得锃亮,小心翼翼捧出整齐叠放的老式军装——“穿上军装和黑皮鞋,走军步。”在王秋燕看来,这是父亲独有的仪式感,“很庄重,一年只有一次。”
学生时代的王秋燕,多少有些“文艺范”。作为村“文宣队”的积极分子,她和队里的大人们自编自导,四处演出。
故乡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
描述故乡时,她喜欢用“无比”来形容,“石板路无比光滑”“台阶无比宽敞”“古樟树无比茂盛”。瓯江边石头滩的草坪,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村里的吕字井,井水冬暖夏凉;入字形的石子路泛着微光,穿村而过……她说,所有古村落的乡愁印记,都可以在小顺找到。
故乡的人,定然是画中最浓烈的色彩。
那个年代,她可以随意串门,在天井跳格子、踢毽子;喜欢端着饭碗,探着脑袋打量小伙伴的饭碗,“彼此换菜吃”;也喜欢坐在路边的竹床上,听村里的长辈讲那些似懂非懂的老故事。
小顺的风土人情,如春风细雨般,滋养着王秋燕,慢慢成长。
笔尖上的军旅岁月
看完电影《英雄儿女》后,王秋燕的心里,“长出”了当兵的愿望。这愿望,比考大学更强烈。
穿上军装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1978年12月,她刚满18岁。
在金华,王秋燕第一次见到火车。眼前的军列,其实是棚车,因为车厢只有几个很小的通风窗口,被形象地称为“闷罐车”。
就这样,她成了一名通信兵:话务员。
“好奇妙!”第一次从耳机里听到陌生人的声音时,她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一年后,她从云南一个深山峡谷(大石洞)转战大凉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此,她和中国航天结下不解之缘。
军营有股劲儿,忠诚,团结,热血。
日子久了,心里的感受憋不住,她就开始写。连队的黑板报、新闻成了她创作的“试验田”。战友们爱看,“秋燕写的,就是我们!”机房用来记录长途电话的小单子,成了她文学创作的草稿纸。“当时没少挨批,理由是‘不务正业’”。
她继续写。
写训练感受,写战友情谊,她鼓起勇气,把文章寄给报社。没想到,发表了!豆腐块大的文章,让她兴奋极了。原来,手里的笔,也能像枪一样有力量。
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发射时,她被抽调去当“小记者”,任务是陪各路作家、记者去现场采访。此时,她的文学梦开始发芽。
处女作、短篇小说《在那远离发射场的地方》,是王秋燕的文学梦开出的第一朵小花。因为这篇小说,她从女兵被破格提升为军官。
王秋燕写上了瘾,一发不可收。
为航天人正面塑像,描绘他们的侧影,用文字为他们立下一块小小的纪念碑,这几乎成了她那些年魂牵梦绕的夙愿。当她成为专业作家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笔创作这部日后让她备尝艰辛的长篇小说《向天倾诉》。
这部不到30万字的长篇,她五易其稿,写了整整4年。她说,写得很苦,但很值。
2016年,她接受了一个创作任务。6个月里,她先后三次前往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采访。为了写好恶劣天气下的航天人,她特地去赶21号台风“莎莉嘉”,体会到“人像小鸡一样被拎起来扔出去”的恐惧。从采访到写作,她用了11个月。在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时,她完成了38万字的初稿。这便有了长篇报告文学《正在发射》。
王秋燕的文字,不华丽,像泥土,实在;像战友的心里话,掏心窝子。她的作品,多次获解放军新作品奖、长征文艺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全军军事题材优秀节目奖等,被评价为“中国航天人的精神丰碑”。她,也被誉为“基地之花——女军人花木兰”。
军旅四十余载,笔耕不辍。
王秋燕的创作,始终没离开过兵营、女兵和航天人的生活。
回到出发的地方
从十几年前开始,王秋燕就惦记着,为故乡做点什么。
当她决定建一个作家书屋时,心里却忐忑起来。一时间,梦想变成了压力。她陆续给作家朋友们发去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安中,她等到了一次次鼓励:“秋燕你真勇敢!”“秋燕,支持你!”更多人肯定她:你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就这样,她踏上这片热土,回家了。
曾有人提议,设立文学馆,被她婉言谢绝,“‘馆’太庄重,怕自己挑不动。”她将这里定义为文学角,“文学的海洋太宽广,我坐拥的不过是一个小角落。”
今年6月,文学角在小顺村开馆。
“秋燕在这里种下了梦想。”开馆仪式上,作家麦家动情地说,“最尖端的科技带我们上天入海,而文学却让我们感动,甚至流泪——我们需要这份柔软,来拥抱这个世界。”
这栋白色的文学角,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有着简约的建筑线条、明净的落地玻璃和高高矗立的白墙,是一座静谧的文学空间。正如王秋燕的个性,低调、内敛。
王秋燕给文学角取了大小名,分别是“航天文学角”和“秋燕文学角”。她说,航天给了她精神,军队赋予她灵魂,故乡养育了她,希望它和村里的文化礼堂、瓯江的溪滩一样,成为一个承载记忆的地方。
文学角有什么?
数百部军旅作家们亲笔签名的图书,从天南地北寄来,在这里“安了家”;
她嗜书如命,悬挂在墙上的书柜里,装满了她多年的收藏;
与杨利伟的合影、参加全军青年作家培训班、与女儿依依的合影……一张张珍贵的影像,定格她的人生片段和心路历程;
数份《解放军报》《文艺报》,40余本杂志、期刊,上面刊登着她写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
……
王秋燕不止一次说,文学角,是靠大家共同托举而诞生。比如,父老乡亲。记得砾石刚运到门口,村民们二话不说,徒手拎到了庭院里,一担又一担,一趟又一趟。
文学角的LOGO,颇有趣。上面有天、有人,有冲天而发的火箭,也有向天而行的燕子。内涵丰富的图章文化,同时呼应着“航天”和“秋燕”两个元素。不论哪个名字,都名副其实。
文学角的创办,是王秋燕在文学路上的总结,也是再出发,“这里是我的根,文字该在这里再次发芽。”
开馆次日,芒种如约而至。
文学在这里,像极了扎根土地的树,“长得出叶子,也接得住露水”。
说的是王秋燕,也是她的文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