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为预防疫情蔓延,少出门,少聚集,预定正月初三去六横老家走亲访友的计划,彻头彻尾地泡了汤。虽然不能相聚,但是通过手机里的亲人群聊聊,相互拜年,发送红包压岁钱,也富有乐趣。可惜的是家乡的糯米块吃不上了,很想解解馋呀。
每年正月去六横走亲,少不了吃上几只六横人做的糯米块,味美、耐饥。回来时,亲戚把糯米块当礼品送给我们带回家。
六横人做糯米块,有一定历史。糯米块不像年糕那样先要磨粉、抽粉,而是只要将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就可以上饭蒸煮。做糯米块的糯米一定要预先晒“变”,所谓“变”就是经过太阳几天的暴晒,让米粒的颜色由本色变成粉白色,不然做成的块吃起来会有“硬结骨勒”(六横方言)的感觉,粉白色的糯米在饭蒸里蒸成半透明时就表示熟了,可以出锅了。
在没有碾轧机之前,手工做法是一位师傅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蒸,将蒸熟了的糯米往捣臼里一倒,另一位师傅就会拿起捣子头使劲地碾起来,糯米本身就粘,捣子头在滚烫的糯米中不停地碾啊碾,就会使糯米越来越粘,师傅一开始是将捣子头前后拉动,然后变成不停地划圈,只见他前腿弓,后腿伸,浑身用力,满头大汗。有时候还得换一个师傅继续碾,碾好以后,还像舂年糕那样,“叭、叭”一下一下将它舂得“稠里”(方言,柔、软、纯的意思)了为止。
舂好的糯米已经看不到米粒,师傅就伸手从捣臼中捧起一大团,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摘下一团、一团的糯米团子,扔到撒有干米粉或番薯淀粉的面板上,当然早就准备好了摆放糯米块的用具,如洗干净了的篾簟、门板或草席等。为了防止糯米块互相粘连,这些器具上也要均匀地撒上磨好的干米粉或淀粉。师傅一摘下糯米团,人们就抢着拿在手中,用双手将它搓圆,然后再用双手不停地拍打,一边拍,一边还得让糯米块在双手中间平稳地转动,拍啊拍,直拍得它表面看不到米粒。如果将拍好的块在你的脸上轻轻摩擦,你会感到光滑得像缎子。越是光滑的糯米块,以后浸在清水中越不会腐开来,不但存放的时间能久,而且吃起来的口味也就越好。如果在做块时贪图方便,不好好拍打,一按就算,那么不但放不长久,而且吃起来就会“粒粒作作”(方言,意思是不光滑),仿佛是团糯米饭。拍糯米块是一件很有趣的活儿,男女老少谁都可以参与,又说又笑,甚为热闹。
糯米块做好以后,要晾上好几天,等他彻底干透以后,刷去附在表面上的干米粉,就可以放进清水里储藏了。储藏的容器一般都是瓦缸或瓦甏,放置的地方务必阴凉通风,这样就可以储藏很长时间。
制作糯米块的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营养及各种营养素,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少、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六横人做的糯米块为什么味美好吃,首要的糯米是自种的,水稻田土壤肥沃,收上来的糯谷粒大、饱满,又将米粒晒“变”得恰到好处。再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将蒸熟的糯米舂得很“稠里”(方言,柔、软、纯的意思)。现在,六横岛上有多家制作糯米块的作坊,不用人工来舂蒸熟的糯米了,而是用碾轧机来碾轧。做好的糯米块用真空包装,可以长时间储藏,并且一年四季在市场有销售。
糯米块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耐饥,吃了以后不容易受饿。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易冷却。清早出门,带上两只煨糯米块,装在布袋里,到中午拿出来吃,还是热乎乎的,而且软软的、香香的。所以,那时的种田人就经常带着糯米块当点心抵讥;有时学生外出去旅游等等,中午回不了家,带上几个糯米块可作为中饭。
糯米块还可以作为礼品馈送,六横有个习俗叫“挑十头”,当亲属长辈,如父母亲、丈人、丈母娘等,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的时候,作为女儿及晚辈都要“挑块”馈送(糯米块的个数没有规定,随客气),表示庆贺。
许多年了,六横人做的糯米块方圆百里有点名气,堪称特产。外地人去过六横岛或多或少带些糯米块回来。
家乡的糯米块,白如玉、圆若盘,顶上一点红。食未入口,米香已扑鼻。咬上一口,香软黏糯,甘甜直透心底。过年过节偶尔还能够吃到有馅子的豆沙块或者猪油块,这滋味之美是无法形容的。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是在柴火中煨出来的糯米块,黄卜卜的、香喷喷的、软绵绵的……
也许是自己老了,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总是觉得如今市场上买回来的糯米块的滋味,虽然不差,但是远远不及当初自己亲手拍过的糯米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