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趋于稳定,被按下暂停键的“福在舟山”惠民季活动重新启动。而就在上个周末,一列开在最美花田的游览火车也在普陀田园综合体启程,全市的乡村旅游业在春天里苏醒。
要稳经济、保民生,就亟需恢复市场信心、刺激消费增长,通过释放消费潜能激发市场活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受供需关系支配,潮涨潮落自有规律。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那是常态下的规律,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受疫情影响,消费信心低迷,靠市场自身调节去重新触发市场活力,可能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如何将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去刺激消费、激活市场,从而带动就业、提高市场收益。
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我区商贸企业陆续恢复正常营业,餐饮店的堂食也已经恢复,但是门开了,人气还不旺,有些店家坦言“开门即亏本”。这时候,要恢复消费信心,政府部门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近日,我省不少地区发出倡议,鼓励机关干部带头到餐饮店、景点等地购物、旅游。江苏一些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们带头堂食、带头逛街。这就是在向百姓传递信心: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相信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火锅自由”“奶茶自由”。消费信心就是强大动力,我们并不是提倡“报复性消费”,但是希望看到疫情控制后消费市场的有力反弹。
政府的“有形之手”要发挥作用,市场的“无形之手”也要给力。在特殊背景下,市场主体要适应新挑战、新变化,提升抗压能力。此次疫情,线下消费萎靡的同时,在线生鲜、在线教育等行业迎来了发展的“窗口期”,“无接触餐厅”顺势落地,一些大型商超企业也在试水或者加速推进在线销售。能否在疫情倒逼下加速转型升级,这或许对企业而言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