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楚印,1909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今属新县)郭家河乡叶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他跟哥嫂相依为命。11岁那年,官楚印被送到十几里外的大地主家放牛。在地主家,他受尽了折磨。生活的艰辛困苦铸造了官楚印倔强的性格。他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生活,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他跟哥嫂一起种地,学做篾工。不久他的哥嫂也因贫病交加而先后去世,官楚印就此成了孤儿。但他不信“富贵在天”,不甘生活现状,而是从生活实践中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不除掉地主、恶霸,穷人是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郭家河一带活动,官楚印接触到了革命活动,并逐步懂得了穷人翻身解放的一些革命道理。1928年春,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人陈文侯、陈定侯的引导下,官楚印秘密加入了农民协会,投身革命活动。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官楚印便在官围子、刘畈、月儿湾等周围几个村庄发展党员,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1929年,郭家河、陡山河等地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官楚印被选为光山县弦南区第五乡苏维埃副主席,领导贫苦农民开展斗地主、反恶霸斗争。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对大别山根据地进行了残酷“清剿”,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破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官楚印把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组织起来,组成了弦南区第五乡游击队,将隐蔽斗争和公开的武装斗争结合起来,继续坚持反抗斗争,在莲康山、古庙一带打了许多漂亮仗。
一次,官楚印和几十名游击队员转移到老叶湾活动,不幸被叛徒告密。当天夜里,几百名民团匪徒突然包围了老叶湾,官楚印和游击队员陷入极大危险中。在此紧急关头,官楚印当机立断,马上集合队伍,他命令道:“共产党员留下来掩护,其余的人从后山撤退。”夜色中,他和留下的3名同志面对着敌人的冲锋与嚎叫,毫无惧色,沉着应战,一连打退了敌人数次冲锋,终于掩护其他队员安全转移。但此时官楚印身边的3个战友都牺牲了,他自己也身负重伤,昏倒在血泊中。民团走后,乡亲们在收殓烈士遗体时,意外地发现官楚印的心脏还在跳动。一位姓叶的老大爷,主动将官楚印抬到自己家中养伤,经过精心医治和护理,官楚印终于战胜了死神,又活了过来。3个多月后,他就重返游击队,去参加新的战斗。
1933年,活跃在豫鄂交界处的各乡游击队分别组成了游击师,官楚印参加了第九路游击师。在游击师里,他先后担任过团政治委员、师长、师政治委员。由于敌人加紧“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进入了非常艰难的时期,红军部队的供给十分困难,官楚印带领战士经常露宿野外、忍饥挨饿。1934年冬,在鄂豫皖坚持战斗的红二十五军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奉命转移,官楚印等留下来在原地坚持斗争。此时,国民党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更加残酷的“围剿”,企图以“倒林”“移民”和建立“碉堡网”等手段,扑灭大别山的革命火种。一些反动民团,也纷纷反攻倒算。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官楚印带领便衣队、游击队,配合红二十八军,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继续战斗在大别山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1936年3月,中共豫东南特委成立,何耀榜任特委书记,官楚印等担任特委常委。特委成立后,随即召开了区以上干部扩大会议,决定将豫东南武装力量合编组成第三路游击师,官楚印任师长兼政委。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官楚印带领游击队员,出没在深山老林,活跃在城镇乡村,截兵车,炸桥梁,处处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豫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巩固作出了贡献。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战斗在大别山的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江淮抗日前线英勇杀敌。1938年6月,官楚印奉命到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春,经过在抗大半年多的学习和锻炼,官楚印已经成为我军一名非常出色的将领。此时,敌后抗战已经进入相持时期,考虑到官楚印对大别山地区情况比较熟悉,组织上决定让官楚印回大别山区发动群众、组织领导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根据组织的安排,官楚印从延安出发,奔赴豫鄂边区,领导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边区党委的领导下,官楚印和同志们一道,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壮大抗日武装力量。
1940年年初,豫鄂边区党委决定将边区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组织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官楚印担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路东总队政治委员。官楚印带领豫鄂挺进纵队路东总队战斗在大别山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同年7月,在湖北黄陂县王家河与日军作战中,官楚印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