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韩钧: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贞战士

□霍荔

韩钧,1912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安县石井乡前北斗村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1925年考入洛阳第四高级师范学校,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组织起“社会科学研究会”,积极参加“反军阀”“要民主”的群众运动。1932年,韩钧加入共青团,受组织委派到西城区和西郊进行学生义勇军工作。8月1日,他因打着红旗率领学生义勇军游行被捕,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院”(草岚子监狱)。狱中,韩钧和地下党取得联系,经过一年多监狱斗争的严峻考验,1933年韩钧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9月24日,韩钧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到山西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决死第三纵队、决死第四纵队、政卫旅、暂编第一师等抗日武装相继成立。为了区别阎锡山旧有的晋绥军,这批由牺盟会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统称为“新军”。由于牺盟会成分复杂,新军各级军官多是阎锡山委任的旧军官。为了及时揭穿旧军官的阴谋活动,韩钧经常深入下层,和士兵打成一片,对士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保证了共产党对这支抗日武装的领导。

1939年3月,阎锡山为削弱新军力量,把韩钧调离决死队第二纵队,正式调到秋林。韩钧通过来自阎军内部的种种信息表明:阎日合流、日顽夹击新军的形势已经形成。为了挽救新军,韩钧决心返回二纵防地,但他几次返防的请求均遭阎锡山拒绝。11月26日,阎锡山决定除掉韩钧这员战将。但考虑到韩钧是牺盟会、决死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秋林直接杀害他震动太大,于是派安插在牺盟会内部的特务头子梁化之出面故意放走韩钧,密令沿路顽军拦截杀害。阎锡山的意图被韩钧察觉,他立即带着3名警卫员向东抢渡黄河,日夜兼程抄小路于28日深夜赶回二纵驻地。回到二纵防地后,韩钧向部队报告了十万火急的形势,力主不能等着挨打,要先发制人,对阎锡山派进二纵的旧军官采取了断然措施,纯洁了部队,稳定了内部。很快制订了应变计划,严阵以待。阎锡山谋杀韩钧未能得逞,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1940年1月10日,在八路军总部首长滕代远统一指挥下,韩钧率领苦战月余、跋涉数百公里的二纵战士,与友军配合,向集结在临县的顽军赵承绶、郭宗汾部发动总攻,歼敌一个师。14日,与各兄弟部队胜利会师于临县县城。决死队第二纵队从此与阎锡山脱离关系,归建八路军一二〇师。

1944年5月,豫西地区全部沦陷。为了钳制日军西进,尽快打开河南敌占区的抗战局面,中央在延安组建了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任命韩钧为区党委委员。临行前,毛泽东特地请韩钧和河南区党委副书记刘子久吃饭,盛赞韩钧在晋西事变中的当机立断和骁勇善战,亲切地称他为“娃娃将军”。

韩钧与刘子久等人抵达河南后,迅速向渑池、陕县、洛宁、宜阳进军,打得顽军四处逃窜,很快建立起了拥有90万人口的豫西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开了豫西抗战局面。1945年5月,豫西少数被收编的地主武装趁韩钧率部去宜阳剿匪之机,联合日伪军发动“豫西事变”,残杀革命干部、中共党员100余人,使豫西根据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韩钧闻讯后,迅速带领主力部队在广大抗日民众的支持下,先后在洛宁、陕县、渑池等地平叛。激战中,韩钧身先士卒,勇猛冲锋,三战三捷,生擒叛乱头子上官子平,吓得日伪军望风而逃,重新打开了豫西抗日局面。抗战胜利后,韩钧奉命率部返回太岳军区。

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署了“停战协定”。此时韩钧正率部对困守在山西曲沃城里的阎锡山一部发动总攻。停火后,阎锡山守军提出无理要求,要围城部队全线后撤,并让出一条供阎军出入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韩钧率领谈判小组进入曲沃城,与阎锡山守城部队谈判。谈判桌上,韩钧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维护了人民解放军在对峙中的优势,保证了后来战斗的胜利。

此后不久,韩钧担任“军调处”临汾执行小组的中共代表,带领工作小组进驻国民党盘踞的临汾。7月,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韩钧奉命返回四纵,指挥对国民党军队的反击战。8月22日夜,太岳军区各纵队奉中共中央命令横渡黄河,向南作战略反攻。23日拂晓,韩钧率部队从垣曲李河口抢渡黄河,并迅速攻下国民党军队主要据点石山头。四纵主力迅速向南、向西扩展,至9月上旬相继攻克新安、渑池、宜阳、洛宁、嵩县等地,拦腰截断陇海铁路,与挺进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相呼应,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949年1月初,韩钧随叶剑英在北平西山前线,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谈代表团成员参加北平和平解放谈判。北平解放后,韩钧担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员、市委秘书长兼市军管会秘书长,为接收和改造北平而日夜工作。由于过度疲劳,旧疾复发,1949年3月3日逝世,葬于北京西郊万安公墓,时年37岁。

2025-03-24 □霍荔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538367.html 1 3 韩钧: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贞战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