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曹靖华:翻译苏联文学的开拓者

□霍荔

1925年,曹靖华奉李大钊之命来到开封,在国民党二军顾问团工作。工作中,曹靖华向苏联翻译瓦西里耶夫热情宣传中国新文化,推动瓦西里耶夫翻译鲁迅的《阿Q正传》。为了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他多次写信向鲁迅请教。鲁迅为此给曹靖华回信4封,从此也开始了曹靖华与鲁迅的书信交往。《阿Q正传》是最早的俄译本,是我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先声。同年5月,在鲁迅的支持下,曹靖华在河南开封创办了进步日报——《豫报》,并发行了一个综合性文艺副刊《豫报副刊》,他为《豫报副刊》评论栏撰稿。

1927年秋,曹靖华到达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曹靖华坚持新文化运动的方向,积极钻研教学方法,同时对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学体系作了变动。这一改革得到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的支持。这一时期,国民党对革命力量发动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他身居异国,心系中华,翻译了大量俄国进步文学作品和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

1933年,曹靖华回国。应范文澜等人之邀,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法大学任教。曹靖华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给学生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情况,讲授苏联革命文学,积极主张抗战。1935年6月,曹靖华闻瞿秋白牺牲,一登上讲台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在一二·九运动中,曹靖华积极支持并参加北平学生大规模的抗日救亡示威游行,让爱国学生在家里食宿,设法营救被捕学生。1936年6月18日,世界文化巨人高尔基逝世,北平进步文学界在特务如林的形势下,于7月10日举行追悼大会。曹靖华从几十里外冒着酷暑,赶到燕京园,作了《高尔基的生平和思想》的报告。10月19日,伟大的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北平,曹靖华悲痛失声,课堂变成了追悼会。鲁迅的逝世,使曹靖华无限悲痛,同时也激起了他对反动派极大的愤慨。他化悲痛为力量,撰写《我们应该怎样来纪念鲁迅》《生命中的第一声巨雷》等文章,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曹靖华为理事之一。他回西北联大不久,国民党就下令解聘了西北联大包括曹靖华在内的12位进步教授。1939年春,曹靖华带着一家4口至重庆,到中苏文化协会工作,并任《中苏文化》月刊的常务编委。1942年,曹靖华被调到中苏文化协会编译委员会,主编《苏联文艺丛书》。

在重庆期间,曹靖华生活很艰苦。他爱人尚佩秋,宁愿帮人家洗衣被、织毛衣糊口,也不向国民党低头。在郊区沙坪坝,他们自己开荒种菜,过着清贫的生活。艰难困苦中,他翻译了数百万字的苏联革命文学和反法西斯文学。主要有《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保卫察里津》《油船德宾特号》《虹》《侵略》《征主梦》《党证》《望穿秋水》《死敌》等。这些译著,是鼓舞苏联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的精神武器,也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精神武器。强烈的革命感,还使他翻译了大量反法西斯的战地报告。这一时期,他还翻译了一些政治的、文艺的理论文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1948年,曹靖华应聘赴清华大学任教,次年秋到北京大学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曹靖华筹建北大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工作,还承担了繁重的社会工作。他的教育思想一向重在育人。他在讲授苏联文学史及文学选读课时,十分注重选择培养学生学好革命理想和高尚情操的教材。他教授外语以“外为中用”为原则。不赞成照搬苏联的教学大纲,而强调外国文学的教学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文学翻译的工作要有利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建设”。他教育学生注重博览各种译本,以优秀的译文为镜,深入钻研,博采众家之长,力求翻译的作品神韵相通,水乳交融。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为师生们树立了典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多次出访苏联,在国内接待国外友人,为中外文学交流作出了巨大努力。

1976年后,他不顾年高体弱,积极投身各项工作,先后担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87年9月8日,曹靖华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0岁。

2025-02-24 □霍荔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531074.html 1 3 曹靖华:翻译苏联文学的开拓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