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名达曾在普陀山著书

□孙峰

姚名达,字达人,号显微,江西兴国县人。他先后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历史系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家、历史学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中正大学任教,组织抗日战地服务团并被选为团长,率全团3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利用假期时间为抗日前线提供支援和服务。后他在与敌人遭遇时,奋勇搏斗,壮烈牺牲,时年仅37岁。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2014年9月1日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姚名达列居其中。著名教育家、中正大学校友雷洁琼题赞姚名达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笔者近日发现史料,姚名达先生1936年夏曾在普陀山小住,埋头著书,完成了《程伊川年谱》一书的写作。

在普陀山报本堂撰《程伊川年谱小序》

姚名达,1905年3月出生于江西兴国县竹坝村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父亲秀才出身,家里藏书数千。姚名达自幼嗜书好学,博涉经史,这为他毕生研究史学、目录学奠定了基础。1925年,姚名达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承梁启超、王国维等,毕业后应邀成为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特约撰述。姚名达多才多艺,不仅写得好文章,而且能工书画,擅长摄影等。

姚名达所著《程伊川年谱》,以北宋理学大家程颐(号伊川)的生平、学问、交游与从政为线索,结合各种文献,以编年的方式总结程颐的学问成就。该书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出版。

姚名达在《程伊川年谱小序》一文中两次提及普陀。

一是在文中介绍写作过程中,提及“搜史料于杭州,写正稿于普陀;历时年余,始得杀青。”说明这本书的写作、定稿是在普陀山完成的。姚名达作为历史学家,他在名人年谱方面著述颇丰。早在1928年,他和老师新史学派领袖何炳松先生讨论浙东史学,得到商务印书馆王云五的支持,计划编撰《中国史学丛书》。数年之间,他先后完成《邵念鲁年谱》《刘宗周年谱》《章实斋先生年谱》(与胡适合著)等。1935年春,应王云五之邀,他开始着手《程伊川年谱》。不料当年5月4日,姚名达的爱妻黄心勉病逝于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姚名达“悲怛过甚”,无心下笔,停滞了一段时间。1936年他到杭州,换一个环境,理一理情绪,在杭州完成了这本书的史料收集工作。暑假,他来到普陀山,一气呵成完成了《程伊川年谱》的写作定稿。

二是在《程伊川年谱小序》文末,提及“二十五年八月一日序于普陀山报本堂”。说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8月1日,姚名达已经基本完成了书稿,最后写下这篇序言。从时间上看,他在普陀山已经小住了一段时间。他是趁着暑假来普陀山写作度夏,完成一本书的书稿,毕竟至少要十来天吧。从地点看,其所下榻的是报本堂。报本堂是当时普陀山最好的接待设施之一。民国散文家孔另境也曾经下榻那里,他在《佛国初旅》一文中有记载:“全山以文昌阁为第一,除了它就要算他们的报本堂最宽畅最清洁的了”,并有描述:“真的,我们一点也看不出这是个庙堂,也有客厅,也有茶役,各房间也有铜床和许多旅馆的用具之类,所不同的是不定房价和没有荤餐可吃而已。”报本堂,旧时是在普济寺附近息耒院的里侧,原是西天门献祖祠,祀奉明代嘉靖年间高僧本空圆献。后祠损废,康熙年间经普济寺住持潮音通旭改建,定海镇总兵蓝理题“四世中兴”额。光绪间,又增建殿楼及东西寮,故房屋较新,成为香客居住的好地方。今报本堂位于香华街11号,是普济寺的宾馆,名“报恩堂”。

普陀山曾是最受上海各界欢迎的避暑胜地

姚名达选择普陀山作为自己的写作地,因为普陀山是当时上海滩民众的避暑胜地。普陀山地处上海附近,坐轮船一晚上就可以到,交通方便。其地气候条件良好,冬暖夏凉,夏天气温比上海要低好几度。酷暑时节,海风习习,甚是凉爽。在没有空调的年代,普陀山就成为最理想的避暑地。彼时,普陀山各个寺院在上海设立了下院,专门接待各界人士的预订和咨询。民国时期,报本堂曾在上海有三个下院,可见其招徕客人之多。交通方面,盛夏期间,招商局等各大航运企业增加了上海至普陀山的船班,每逢周末、香期,还将上海至宁波等地航线延伸到普陀山,精武、友声等各大旅行社开专轮赴普陀山游览,动辄数百人。

社会名流、文人墨客纷纷来到普陀山,留下了很多佳话和故事。这一本《程伊川年谱》书,就记录了姚名达这位抗日烈士、爱国学者曾经在普陀山的足迹。

2024-10-25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99146.html 1 3 “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名达曾在普陀山著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