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市长,华国锋评价谢黎说:“谢黎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妇女干部。”邓颖超曾问谢黎:“你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居然把市长工作做得这样好,那些男局长听不听你的呀?”谢黎不假思索答道:“我说得对,他们就听,说得不对,他们提出来,我就纠正。”一席话,使得邓颖超对谢黎颇为赞赏。
谢黎(1919—1981),原名罗文英,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人。1931年考入云南省立女子中学,读书期间,曾写过《妇女运动与社会革命相结合》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消息传到昆明,中共云南临时工委立即组织各界群众响应。12月31日,共产党员赵国徽等人与云南大学、昆华师范、昆华女中、云瑞中学的学生代表30余人举行会议,决定组织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和请愿,成立学生爱国运动会,并连夜起草了《告民众书》《云南学生爱国运动会宣言》及请愿书。为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昆明各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响应省学运会号召,谢黎被选为昆华女中学生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决定组织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和请愿。
1936年1月1日,昆明各大中学的学生5000余人汇集昆明光华体育场,列队上街游行示威。游行队伍高举“云南学生爱国运动会”的巨幅标语,沿途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张贴抗日标语,散发《告民众书》《宣言》等材料,浩浩荡荡地上街游行和请愿。昆明学生的爱国行动引起国民党云南当局的恐慌,训令全省各地加强防范。
为有组织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云南临时工委决定秘密成立“云南省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在云南日报社、五金工厂、昆华女中、昆华师范等单位发展会员,成立“救国分会”。在一系列学生爱国运动中,谢黎思想进步,在社会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学生运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遂被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逮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获释,继续从事爱国活动。
1937年8月,谢黎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她和同学们一道,积极参加中共云南临委公开组织的云南学生抗日后援会,利用九一八事变六周年纪念等活动,在城市、农村向民众揭露声讨日本侵华罪行,宣传抗日救国。由于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的干扰破坏,强行解散“学抗会”,谢黎和同学们无法以学抗会名义进行公开活动。
1938年,谢黎经同学、中共党员龙文池介绍,一路摆脱国民党特务追踪,辗转昆明、重庆、西安,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西安办事处的秘密安排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7月被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录为第二届学员。谢黎平时就善于写作,文笔很好,在教员周扬、沙丁、何其芳等人的教授下,她的政治素养和写作能力提高很快。为迎接新生活的开始,同时为纪念母亲,她将自己罗文英的名字改成谢黎。
1939年3月19日,谢黎经张帆、毛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调到抗大东北干部训练队、晋察冀军区工作。1940年春,到达晋察冀军区卫生部,任政治处青年干事、民运干事等职。因工作积极热情、能吃苦,她被评为模范党员和模范干部。1942年夏天,调晋察冀二分区工作,任政治部及卫生处宣传干事。
1943年春,谢黎由部队调到地方。1946年春后,分别任中共平定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中共盂县县委副书记。1949年3月南下,任南下区党委郑州留守处副主任兼副书记。1950年后,历任中共湘潭县委副书记(协助书记华国锋工作),中共中央中南局组织部调配科科长、文教干部处副处长。1954年后,分别任河南省洛阳市副市长、洛阳市常务副市长、河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洛阳市委副书记等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