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诗词里的端午

□陈斌

端午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在楚国被秦军攻破后,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以及他的不朽诗篇,如《离骚》等,成为了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不仅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中华民族对于忠诚、爱国精神的一种颂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不仅是一个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情感体验,创作了大量描绘端午节的诗词,赋予了这个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详细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端午节在古代文人心中的文化意蕴。

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以深沉的个人感慨为起点,勾勒出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情感的变迁。诗中的“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反映了作者从年轻时的欢乐到老年时的深沉思考,而“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则是对历史长河中人物命运的沉思,体现了诗人对屈原精神的敬仰。

唐明皇李隆基的《端午》则从皇家的视角描绘了端午节的庆祝活动。诗中的“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端午节的时间背景,仲夏时节,白昼变长,万物生长。接下来的“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展示了皇家宴会上的美味佳肴和欢乐畅饮。诗的后半部分,“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尊重。而“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则是对端午节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木槿花盛开,芦苇飘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唐代诗人卢肇的《竞渡诗》生动地描绘了赛龙舟的激烈场面。诗中的“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形象地表现了鼓声如雷、船头如兽的竞渡情景,展现了端午节的热闹和人们的欢乐。唐代元稹的这首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端午节的习俗和诗人的感慨。诗中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描绘了粽子的美丽外观,而“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则表达了对屈原命运的同情和对当下欢乐的反思。唐代文秀的《端午》简洁而深刻,直接点明了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诗中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对屈原冤屈的同情和对楚江无法洗清冤屈的讽刺。

文天祥的《端午即事》则带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壮感。诗中的“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表达了诗人虽有追随屈原之心,但因世事变迁而无法实现的无奈。陆游的《乙卯重五诗》这首诗则更多地描绘了端午节的乡村生活。诗中的“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而“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则表现了诗人忙完一天后的轻松和愉悦。宋代张耒的《和端午》则是对屈原的深切怀念。诗中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表达了对屈原千古冤屈的哀悼,而“只留离骚在世间”则强调了屈原精神的永恒。

元代贝琼的《己酉端午》则带有一种深沉的哀愁。诗中的“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描绘了端午节的风雨天气和无法凭吊屈原的遗憾,而“无酒渊明亦独醒”则表达了诗人虽无酒但清醒自知的心境。明代边贡的这首诗则更多地描绘了赛龙舟的场面和对屈原的怀念。诗中的“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形象地表现了赛龙舟的激烈和壮观,而“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则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敬仰和对楚地风俗的传承。

端午节,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节日,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也寄托着历代文人的情感与理想。通过阅读这些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习俗,更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这些诗词,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历经千年而光彩依旧。我也效法前人写了一首七绝,“艾叶菖蒲兴味长,龙舟竞渡赛端阳。怀忠抱义千秋在,万古离骚颂国殇。”

2024-06-07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60346.html 1 3 诗词里的端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