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古诗词里的母爱

□陈斌

母爱,作为人类情感的源泉,始终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家庭温暖的基石,更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对母爱的歌颂和表达,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递着对母亲深沉情感的赞美和怀念。

《诗经》中的母爱是有记载最早的情感流露。《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其中不乏对母爱的描写。《小雅·蓼莪》中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以质朴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和报答不尽的遗憾。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也反映了古人对孝道的尊崇。

唐代诗词中的母爱是情感的细腻刻画。孟郊的《游子吟》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情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四句诗,通过母亲手中线的不断穿梭,游子身上衣的密密缝制,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离家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担忧。母爱的细腻和深沉,在这一针一线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李商隐在《送母回乡》中写道:“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这句诗,道出了对母亲恩情无以为报的无奈和悲凉。在母亲生病之际,诗人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和愧疚感,是对母爱伟大和自我渺小的深刻反思。白居易的《慈乌夜啼》则通过慈乌鸟的比喻,表达了对母亲去世的哀伤:“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慈乌鸟的哀鸣,如同诗人心中对母亲的思念和哀痛,不舍昼夜,不离故林。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刻,是对母爱记忆的永恒守望。

宋代诗词中的母爱是情感的深刻抒发。王安石的《十五》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诗句“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展现了母爱的普遍性和无限牵挂。诗中的“南北总关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南与北,更是母亲对子女无论身处何方都始终如一的关心和爱护。这种牵挂超越了空间的界限,体现了母爱的无限广阔和深远。与恭在《思母》中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如“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诗中的“泪湿衣”和“无复倚柴扉”描绘了一幅母亲不在后的孤独与凄凉,诗人的哀伤和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展现了母爱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腻和深远影响。

元明清诗词中的母爱是情感的多样表达。王冕的《墨萱图》中,萱草花成为母爱的象征:“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萱草花的摇曳生姿,如同母亲对游子的牵挂之情,随风而动,无时不刻。萱草花的文化意涵,不仅在于其作为母爱的象征,更在于它传递的那份深沉而温暖的情感。在《岁末到家》中,蒋士铨描绘了母亲对游子归来的喜悦和关怀:“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诗中的“寒衣针线密”和“家信墨痕新”反映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即使在岁末寒冷之时,也能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和喜悦。黄景仁在《别老母》中写道:“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离别老母时的自责和悲痛。诗人通过“风雪夜”和“柴门”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和孤独的氛围,而“此时有子不如无”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体现了母爱在子女心中的重要位置。

古代诗词中的母爱表达,丰富多样,深刻感人。从《诗经》的源头情感流露,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细腻刻画和多样表达,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母爱的伟大形象。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启示我们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在古代诗词的诵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母爱的温馨,传承母爱的力量。母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人生旅途,温暖我们的心灵深处。

2024-05-11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52744.html 1 3 古诗词里的母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