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这位大家的宣扬与推广下,猪肉在民间逐渐名声大噪起来。之后伴随着宋廷南渡,猪肉终于迎来了“风口”:南方是典型的农耕区,没有足够的草地适合放牧牛羊。再者,随着南宋时期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高速膨胀的人口需要生长速度快、体量大、价廉物美且能饱腹的家畜支撑,于是猪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不二之选。此外,养猪还能为农作物稳定提供积肥,更是深受农户推崇。
养猪规模的提升,惠及了千家万户。根据南宋诗人陆游在诗作《游西山村》中描述:人们在每年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春社日(宋代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时,将宰杀的猪肉、鸡肉与腊酒作为祭品,并用来招待贵客;又根据其所作的《秋词》描述:秋天丰收时节,人们载歌载舞,“灶釜日餐猪羊”。
明代的人口数持续激增,为了保证猪肉的供应,养殖户数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明初,猪肉坐稳了国人肉食的“头把交椅”。明代中期开始,猪肉也成为了明廷宴饮中“座上宾”。到了明末崇祯时期,根据《酌中志》所载,皇家过年的宴席菜单上出现了烧猪肉、猪灌肠以及猪膂(即脊梁骨)肉等以猪肉为主原料的菜肴。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了解到宫廷乃至民间的人们都如此热衷食用猪肉后,不得不在《本草纲目》中感慨道:“猪,天下畜之!”
清代的人们研究出了更多猪肉烹调法,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猪肉菜肴的品类。美食家袁枚在其所著的《随园食单》的《特牲单》中赞誉“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并且列举猪肉烹作红煨肉、油灼肉、火腿煨肉、台鳖煨肉、荔枝肉、八宝肉、酱肉以及蜜汁肉等菜品方法,详细描述了猪头、猪脚、猪内脏以及猪油的烹调法。据统计,该著作提及的与猪肉相关菜肴竟有43道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