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二版

数字化“治超”成效显著

非现场治超技术自2023年10月投用以来,治超案件占案件总量的51%,治超效率大幅提升

本报讯(记者 王若琦 通讯员 徐磊)日前,普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在数字监控室内发现,行经沈塔线4K+700M路段的一辆货运车辆,经车辆超限运输检测技术监控设备检测,车货总质量38.1吨,该车车货总质量超限13.1吨,执法人员立即对该车辆进行了行政处罚。这得益于该执法队投用的非现场治超技术。

超限超载问题历来是一个顽疾,不仅会对道路造成损害,也增加了行车安全隐患。普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探索运用非现场治超技术,破解了超限超载的治理瓶颈。日前,记者来到该执法队的数字监控室内看到,一面墙宽的屏幕上正投放着重点区域的监控视频,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上时刻更新着经过车辆的载重数据,便于第一时间发现超限超载车辆并及时处理。

“该技术通过传感器测量过路车辆的重量,并由摄像头拍摄下车辆车头、车身、车位经过传感器的照片,实现对运输车辆实时、精准监测,这些设备能够自动捕捉车辆的载重、尺寸等信息,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比对,快速识别出超限超载的违法行为。”普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科长徐磊介绍,截至目前,我区共在四个路段设置了传感器,分别为鸭东线K49路段往东港方向、舟山本岛环岛公路鲁家峙至东港公路往方向、舟山本岛环岛公路鲁家峙至东港公路往鲁家峙方向、沈塔线K4+850路段往沈家门方向。除了实时监测外,数字技术还为非现场治超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通过对历史数据地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超限超载问题的规律和趋势,为下一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理策略提供有力依据。

据了解,非现场治超技术自202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治超案件占案件总量的51%,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治超效率。同时,数字技术还能够实现对运输车辆的轨迹追踪和风险评估,为预防安全事故提供有力保障。

“自从采用非现场治超技术,实现数字化执法以来,不仅减轻了人力压力,准确率也大大提高。”徐磊说,“接下去我们还会投入这方面建设,将非现场治超技术运用到各个海岛,更好地提高执法效能。”

2024-03-06 非现场治超技术自2023年10月投用以来,治超案件占案件总量的51%,治超效率大幅提升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35153.html 1 3 数字化“治超”成效显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