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规模养殖始于五百年前

野生鲻鱼在我国的活动范围很广,遍及了所有海域,品种更是繁多。全世界的鲻鱼品种有70余种,而我国就有20余种。

受限于技术原因,古时候的人们对于海鱼往往“只捕不养”,然而鲻鱼是个例外。因为其属于“广盐性”鱼类,即在咸水、淡水中都能存活,这也是渔民们常在江河入海口捕捉到鲻鱼的原因。

发现鲻鱼的这种特性后,自明代开始,渔人们就学会在咸淡水交汇的港湾和滩涂上圈起池塘,这种池塘被称作“鱼塭”。纵然潮涨潮落会影响到“鱼塭”里的盐度,但鲻鱼并不会受到多少影响。因此,“鱼塭养鲻”成为了渔人们首选的养殖模式。

明代黄省曾所著的《养鱼经》(也称种鱼经)有着最早确切记载鲻鱼的记述,其中提到了这种养殖模式:当时的人们开凿池塘,在仲春(农历二月)时的潮水中捕捞体长“盈寸”的鲻鱼养在塘中。等到秋天,就能收获体长“盈尺”的鱼,“腹背皆腴”。

鲻鱼并不如其他养殖的海鱼需要投喂小鱼小虾,其主要食物为浮游生物和淤泥里的有机物。清代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就指出其“性喜食泥”,并且不会残害同类:“凡海中鱼多以大噬小,惟鲻鱼不食其类”。加之其患病率低、生命力顽强,说白了,就是“好养活”。

明清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工养殖鲻鱼已然兴盛,浙江也成为了重要养殖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省的鲻鱼养殖面积已达4667公顷。九十年代,伴随着鲻鱼人工繁殖技术的重大突破,鲻鱼养殖又逐渐从港塭粗养走向了池塘半精养和精养。在我省南部地区,鲻鱼养殖到五个月左右即可达到商品规格。我省与广东、福建同时成为了国内池塘养殖鲻鱼的主产区。

也有很多养殖户选择不单养鲻鱼,而将其与别的水产“混养”来增加经济效益,例如与对虾、梭子蟹、海参、蛤蜊及其他海鱼。有些养殖户甚至将其放入淡水池与四大家鱼混养。上世纪八十年代,舟山地区水产研究所还曾在我们普陀的虾塘里放养了鲻鱼,探索鲻鱼与对虾混养的途径,起初担心混养后,对虾会被鲻鱼吞食或对虾的饵料会被鲻鱼争食,结果发现两者习性各异且互不影响,还能够“友好相处”。

养殖户发现除了鲻鱼食用有机物碎屑,不会危害到其他混养的动物,还能吃掉其他动物的残存饵料,净化水质。鲻鱼活泼闹腾的本性,驱动其时常跃出水面或者集群吞食水面藻类,反倒能为养殖水域增加溶氧。

2024-01-17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21378.html 1 3 规模养殖始于五百年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