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省委第二轮巡视指出我区存在乡村振兴动力不足,推动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力度不够的问题。普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严格落实整改。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按照扶持薄弱村、发展一般村、壮大富裕村、做强村区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增强主体意识,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促进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振乡村振兴动力。
一、基本情况
普陀区现下辖4镇3街道3管委会,74个行政村,渔农村汇总人口数15.82万人。2022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达2.12亿元,同比增长8.1%;经营性收入达1.7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经营性收入30万以上收入的村69个,占比93%,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59个,占比80%,100万元以上的38个,占比51%。全区村均经营性收入达232万元,74个村全部完成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5万元的目标,2021—2023年,全区共扶持渔农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20个,下拨市区两级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资金2479.1万元,为集体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思想认识。区委常委会第49次会议学习了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推进;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海岛和美乡村聚力打造海岛共富样板的实施意见》(普委发〔2023〕18号),聚力打造共富海岛样板;下发《关于调整普陀区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工作专班的通知》,组建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工作专班,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拓宽增收渠道。加大强村公司培育力度,支持各地以村集体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形式成立强村公司,已成立普陀区钓岛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白沙港村)、红动蓝湾强村经营发展公司、展茅街道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普陀区大岙绿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强村公司。积极谋划引导全区相对薄弱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召开飞地抱团购置厂房区政府专题会议,明确投资金额及厂房租赁兜底政策。签署万洋众创厂房购置合同,完成首个飞地抱团项目实施。
(三)盘活闲置资源。深化渔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强对集体经济薄弱村闲置资源资产的盘点整理,打好“宅基地+乡村建设”组合拳,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区激活闲置农房172套。出台《关于完善宅基地使用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渔农民建房保障工作,推动依法维护渔农民合法居住权益提供了政策支撑。出台《舟山市普陀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及《舟山市普陀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方案》,推进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截至11月底已梳理2个项目,东极大树湾项目地块完成拍卖成交,桃花乌石子项目前期准备完成。
(四)加强政策帮扶。出台《舟山市普陀区关于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全面推进我区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攻坚行动,打造共建共富共享体系。出台《普陀区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建设项目竞争性立项实施办法》,鼓励各村以发展项目为手段,丰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逐村制定增收方案。截至2023年11月底,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负增长的村,今年有82%实现正增长;连续两年负增长的村今年有85%实现正增长;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83%。
(五)强化党建引领。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将班子组织力弱、带富能力不强的11个村列入后进村党组织,“一村一策”制定整改方案,落实“四个一”帮扶举措。确定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领衔基层党建重点项目11个,细化预期目标、具体举措和进度安排。推进海岛特色共富工坊建设,累计建设农旅融合、品牌带动式共富工坊68家,新带动就业人数3000人以上。下发《关于选派2023年度“村社指导”的通知》(舟普组〔2023〕42号),选派74名“村社指导”,实现渔农村全覆盖。开展“村级组织并村不并心、村干部在位不谋事、村级后备力量在册不在岗”专项整治行动,抓实整转提升。举办村主职干部能力提升实务培训班,精准补齐队伍能力短板,全面提升村级带富能力。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项目落实力度不够。我区各项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不断出台,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具体项目的落实上存在进度缓慢、落实力度不够的问题。要强化区镇两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职责,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层层压实发展责任。完善落实项目考核管理,加强建设进度分段管控,
(二)乡村产业发展同质化。由于各村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受城镇化工业化辐射程度等客观条件上的差异,不同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但在产业选择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大多以农旅结合作为增收产业。应因地制宜发展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活用当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同时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土地经营权放活方式,有序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缺乏兴农现代化队伍。部分村民和干部思想认识尚未跟进,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缺少农业现代化发展指导队伍,先进产业发展模式、先进农业技术引入不足。必须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村社干部培育,调整优化村级班子。同时建立健全返乡创业人才激励关爱机制,吸引有学识、能干事的兴农人才助力渔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