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缪珊珊 通讯员 金正婷)为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先导性作用,在气象灾害预警本地化发布过程中,强化预警信号内容规范性、针对性,提高阈值标准与防灾减灾需求的适应性,日前,浙江省气象局正式印发《浙江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防御指南》,从2024年1月1日起,全省各市、县(市、区)气象台将基于新标准开展预警信号属地化发布。
据了解,《浙江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防御指南》共包含台风、大风、暴雨、暴雪、寒潮、低温、霜冻、道路结冰、冰雹、高温、干旱、雷电、大雾、霾、雷暴大风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5类44种。其中,此次编制过程中重点调整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新增雷暴大风预警信号。根据时间紧迫程度和风力大小设置黄、橙、红三级。“雷暴大风黄色预警信号是6小时内出现8-9级阵风并伴有雷电,橙色是2小时内出现10-11级阵风并伴有雷电,红色是1小时内出现12级及以上阵风(或龙卷风)并伴有雷电。不同的预警信号我们要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区气象局综合业务人员谢蕾解释,区别于雷电预警信号和大风预警信号,雷暴大风预警信号更加突出防御针对性。
调整暴雨预警信号。将黄色、橙色、红色暴雨预警信号时效统一延长为12小时,为气象灾害防御赢得更多时间提前量。充分考虑短历时强降水的致灾性,在高级别(红色、橙色)暴雨预警信号中新增1小时雨强阈值标准,在黄色暴雨预警信号中设置3小时降水量阈值。充分考虑长时间稳定性降水造成的累积极端降水影响,在黄色、橙色、红色暴雨预警信号含义中增加12小时降水量阈值。应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考虑致灾风险和公众防御、应急联动对应关系,提高橙色等级中的降水量阈值。
调整台风预警信号。充分考虑台风期间长时间累积极端降水影响,取消原台风预警信号中的12小时、6小时和3小时降水量阈值标准,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台风预警信号降水量阈值标准统一为24小时时效,根据历史台风影响,阈值分别设定为100毫米、150毫米、250毫米和350毫米。将红色台风预警信号中的风力阈值标准时效从12小时延长到24小时,与降水量阈值标准时效统一,为防御赢得更多时间提前量。
调整大风预警信号。删除原先标准中龙卷风有关内容,在雷暴大风预警信号中体现。
调整雷电预警信号。由于新增雷暴大风预警信号,并在暴雨预警信号中针对短历时强降水增加了1小时和3小时阈值标准,因此在雷电预警信号含义中删除风力和小时雨强阈值标准。
“我们已经在‘普陀气象’微信公众号上对新预警信号标准进行了宣传解读,市民可以通过96121气象语音查询系统、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视广播等渠道获知最新发布的预警信号,提前做好相应的防御准备。”谢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