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二版

向海而生,写就绮丽的文化诗篇

(上接第1版)

仿宋代“绿眉毛”号古帆船、仿唐“鉴真”号三桅木帆船、仿清代“安富鲈”号皇家游船、仿唐代“不肯去观音”号古船……这几年,一艘又一艘的仿古船从岑国和的手中打造出来,驶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目前,岑氏木船作坊每年有近百艘木船的订单,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在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只是一个非遗向新而生的缩影。近几年,普陀非遗传承紧贴时代,跨界联动,创新内容,孕育出“非遗+”的N种新面貌:众多渔民画作品到世界各地展览,被博物馆及个人收藏,衍生出许多文化旅游特色周边产品,受到游客欢迎;“渔工号子”与传统船帆、舟山锣鼓以及摇橹舞蹈结合,登上杭州亚运会“大莲花”舞台;普陀老字号“冠素堂”积极转型升级,打造了3个主题研学展馆,让厂区不仅能生产,还能成为食品文化的体验园……

渔港栉风沐雨,文化不断浸润城市肌理,融入城市发展。

沈家门泰来街、新街、缪家塘等“老街巷”破茧重生,流淌出普陀人最地道的生活味;普陀渔港文旅驿站、舟山市(普陀区)美术馆、半升洞商圈、普陀青龙山山体公园等新地标全新亮相,让沈家门老城区在新旧相融中不断绽放新颜。

海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舞台上、剧院里,一场场精品演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公园里、广场上,市民们载歌载舞传递健康快乐;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内,市民在文化熏陶中滋养心灵……当前已全面建成12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文化礼堂85家,我区群众精神文化体验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各类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百花齐放”。“又见普陀”系列文化季、全民艺术节、中国普陀国际佛茶文化节、东海晚风市集普陀文化夜市、普陀福集等文旅活动接连举办,海稻音乐节、城市音乐节、小岛音乐会等音乐之城IP加速“出圈“。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将于本月11日至13日盛大举办,再现十里渔港繁华。

当前,普陀已成功创建省首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县区、省首批“五个百分百”建设县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实现全市七连冠;沈家门渔港小镇成为全市唯一首批省级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文化强镇、省文化示范村(社区)数量居全市之首。

依托数字赋能,海洋文化历久弥新,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大众。

近年来,“渔民画云码头”特色应用上线,不仅实现了渔民画版权保护和交易,还促进了渔民画这一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桃花猫和东海鱼》等本土特色影视IP接连“出圈”,有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展茅米酒、蚂蚁岛虾皮、登步岛黄金瓜等渔家特产经过精心的设计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新潮“伴手礼”;“浙香好礼”“岑家木船”“普陀礼物”“蒋老大”“翁山文化”等一批海岛特色文创商品不断拓宽展销渠道;“沈家门海鲜排档”“舟山海鲜面”等金名片正越擦越亮,赢来各地食客好评如潮。

沈家门街道围绕“十里渔港”文化,唱响“渔港十礼”;蚂蚁岛管委会围绕红色根脉传承,推出蚂蚁岛精神体验式课程;桃花镇围绕海岛民俗文化,举办“桃花会”让海岛特色民俗在新时代焕发新彩……通过一岛一品、串岛成链,独具普陀特色的海上文明实践文化带逐渐形成。

普陀文化形象也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人才和投资。近年来,普陀加快实施“星辰大海”计划,推进莲洋北段和十里渔港段项目招引和业态串联整合,办好海洋文化创新创业大赛,引培一批影视动漫、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落户普陀。同时,高标准制定《普陀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出台《普陀区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2023-2025)》方案,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文旅消费提档升级。

据统计,当前,普陀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6家,在全市始终保持领跑。拥有3个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创街区、5家省级成长型文化企业。2018年入选全省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县区,2020年入选全省首批26个“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普陀,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将继续扬起文化自信的风帆,把文化、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不断写就绮丽的文化诗篇,让文化之光点亮海岛群众幸福之路。

2023-11-10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01723.html 1 3 向海而生,写就绮丽的文化诗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