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

百年变迁,渔港借海扬帆活力更盛

——写在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举办之际③

□记者 励佳

2006年11月2日,在第四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上,当时有261年历史的瑞典帆船“哥德堡号”漂洋过海来到沈家门渔港,与600多年前的舟山帆船“绿眉毛”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上,以“绿眉毛”为代表的普陀古帆船将整装待发,带着人们乘风出海,纵览沈家门两岸旖旎风光。

“绿眉毛”船型始于宋代,在明、清得到广泛应用,曾是郑和下西洋舟师的主要船型。它结构坚固、风格古朴,艏艉两头翘,艏柱上端有倒八字鸟嘴状,首部黑色船体两舷侧雕绘有黑白相间的“鸟目”,其上方绘有一条绿色长眉,形同鸟翼外展,特色十分鲜明。

2006年出现在民俗大会的“绿眉毛”出自普陀岑氏木船作坊。从1900年小作坊建立,岑氏木船作坊已传承四代,历百年有余。据作坊如今的传承人介绍,沈家门港阔水深,渔业资源丰富,又是天然的避风良港,历来“万船云集、樯桅如林”,各种造船工艺在此地交流融合,催生了繁荣兴盛的木帆船制造业。当时普陀木帆船制造水平先进,不仅能在顺风时乘风破浪,也能在逆风时利用帆舵巧妙组合迎风“Z”字形前行。至1950年,仅普陀一地的木帆船已达3000余艘,是当时浙江渔业捕捞和运输的主要船舶。

先进的海上交通工具让普陀人驶向远洋成为可能,凭借“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闵,西通吴会”的地理优势,沈家门渔港自汉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商业贸易于元、明时期走向旺盛发达。《四明图经》这样记载当时的口岸对外贸易:“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丽,船舶往来,物贸丰衍”。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上世纪70年代,机帆船的出现,逐步替代了纯靠人力和风力的古帆船。不过现在的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复刻古帆船,来探寻这一段辉煌灿烂的海洋记忆,品味这段沉淀下来的历史情怀。

2023-11-08 ——写在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举办之际③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00764.html 1 3 百年变迁,渔港借海扬帆活力更盛 /enpproperty-->